:::

第 202 期 (2016年6月份)

警惕大陸債市違約潮作者:洪清波

      高長先生在《臺商張老師月刊》三月號,一篇題為:「大陸經濟風險增加宜審慎應對」,描述「目前大陸經濟成長下滑趨勢仍然見不到底,伴隨著諸多風險,前景充滿不確定性」。近年來,包括地方國企與央企在內的大陸債市違約風潮,則有如「大陸經濟風險」這塊冰山的一角。本文擬綜合大陸專家學者的觀點及個人淺見,提供臺商在這股風潮中的避凶趨吉之道。

一、驚悚的數據

      根據《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4月29日,轉載《第一財經日報》一篇題為:「失控的債市:600億違約難題待解」的文章,截止到目前,大陸境內提示債券違約風險的發債主體已接近40家,涉及債券超過50支,金額約為600億元人民幣。其中,僅今年前4個月就發生14起債務違約事件,涉及27支債券,其中19支公募債、8支私募債。近期債券違約風險集中趨勢越加明顯。僅僅4月份以來,就已經有包括東北特鋼、中煤集團山西華昱能源有限公司、大陸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國裕物流等4家發債主體浮出水面,宣告著地方國企、央企的「信仰神話」正式破滅。

二、「信仰神話」破滅的影響

      大陸資深媒體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首席經濟評論員徐瑾4月28日,在其發表的「大陸債市最大的風險是甚麼」的文章中指出,「在一個正常市場,違約是市場的正常部分,但是在大陸債券市場有所不同」,現在連有政府「保證」的地方國企與央企都出了問題,「當違約變成恐慌情緒蔓延市場時刻,那麽局部違約很可能導致更大的擔憂,去杠桿去泡沫一旦不當,很可能就變成火燒連營」。大陸著名門戶網站《網易》的「財經頻道」,5月1日一篇題為:「違約洗禮債市 前四月發債規模萎縮」的文章則指出,在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下,大陸債市的「違約浪潮」剛剛開始,仿佛黎明前的黑夜,現在,市場需要的不再是「信仰」,而是「信用」概念的重構。

三、以「信用」取代「信仰」的新常態來臨

      過去一些臺商偏愛與有政府背景的企業往來,因為這些企業「不會倒」,頂多是「喜歡扯皮」,現如今的債市違約風潮,打破了「政府企業不會倒」的「信仰神話」,這給臺商提了個醒,以「信用」評估客戶才是選擇客戶的硬道理。

四、不可忽視的債市威力

      徐瑾的文章指出,截至2016年3月底,大陸債券存量總額為53.8萬億元(人民幣,以下同),而A股總市值約為45.4萬億,流通市值36萬億。對比之下,債市規模已經超過A股,更重要的是,對比股市,債券在企業融資中作用更為重大。根據央行發布的一季度金融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6.59萬億元,其中企業債券凈融資1.24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則為2,840億元。如果債市利率以及資金出現波動,對於企業影響更為直接。

      徐瑾進一步指出,比起股市的漲跌生猛,樓市的舉城關注,債市幾乎算得上波瀾不驚,但是債市的背後機構力量以及資金實力,其實注定了債市一旦出現問題,那注定將是金融震盪的開始。

五、選擇客戶的趨吉避凶之道

     《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的文章指出,今年債券市場出現的負面事件主要發生在鋼鐵、水泥、煤炭、化工、有色金屬、造船等強週期或產能過剩行業。文章進一步指出,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去年底今年初,中小企業集合票據違約勢頭明顯,儘管其最終將由擔保代償承受,中小企業集合債券並不會出現兌付問題,但對於擔保機構來說,其代償風險正在上升。

      由是觀之,這段時間,臺商盡量不要涉入債券市場,若一定要買,至少避開鋼鐵、水泥、煤炭、化工、有色金屬、造船等強週期或產能過剩行業,及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這些地雷,購買債券如此,投資產業及選擇客戶,或選擇股票亦如此,正如高長先生說的,「過去一段時間,國際金融市場曾多次因大陸股、匯市波動而劇烈動盪,今後大陸經濟如何擺脫,以及能否擺脫當前經濟困境,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臺灣更不能掉以輕心,意圖在大陸市場投資布局的臺商必須審慎應對。」(本文作者洪清波現為橋投資服務公司執行董事、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