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23 期 (2018年3月份)

中國大陸臺商破 10 萬家 的回顧與前瞻作者:李孟洲

去年中共十九大登場前夕,中國大陸臺商家 數剛好突破 10 萬大關。這背後有著深層意義, 就是臺商伴隨著中國大陸經濟逐步發展,一路走 來,如今已是遍地開花。而中國大陸經濟亦已同 時走上十九大確立的「高質量發展」路線。未來 臺商如何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新潮流,及如以往 般地充分掌握中國大陸商機,殊堪深入研究。 臺商家數突破 10 萬大關,係來自中國大陸 方面的統計。據中國大陸商務部不久前發布統計 顯示,截至 2017 年 9 月底,陸方累計批准臺商 投資項目(家)數,達 10 萬 1 千個,實際使用 臺資約 661 億美元。換言之,中國大陸臺商突破 10 萬家的時間點,應是落在 2017 年的第 3 季 內,而這也是中共十九大(2017 年 10 月 18 日 登場)緊鑼密鼓籌開之時,這個歷史性的巧合也 成為大家交談時的話題。
無法抹煞臺商的貢獻
中共十九大在中國大陸近 40 年改革開放成 果的基礎上,決定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接著在 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然後 到 2050 年左右建成社會主義強國。這整套規劃 看起來是有備而來且底氣十足。 然而,中共十九大如此大手筆規劃的背後, 實無法抹煞臺商長期以來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 貢獻。也就是說,在過去 30 年餘的期間裡,合 計約有 10 萬家臺商陸續落腳中國大陸各地投資 經營企業;他(她)們在中國大陸合計聘僱了數 以千萬計的中國大陸職工、激發了社會生產力, 也提升了中國大陸產業層級及對外競爭力。這些 貢獻也為中國大陸從經濟大國轉型為經濟強國打 下堅實的基礎。 有位中國大陸中央級智庫學者曾告訴筆者 說,臺商對中國大陸最大的貢獻,不只是投入資 金、創造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中國 大陸人如何去賺外國人的錢」。 的確,當初臺商赴中國大陸投資的主流,約 是在 1980 年代末期,眾多無法承受臺幣大幅升
值的臺灣眾多加工出口業者;他(她)們帶著外 國買主訂單,轉到中國大陸去生產及出貨,主要 生產民生日用消費品、電腦零組件、工業用中間 材料等。到 1990 年代中期以後,外國品牌大廠 紛紛登陸設廠,許多為其作生產配套的中國大陸 臺商,轉為就地供貨,惟本質仍是「賺外國人的 錢」。 在這過程中,中國大陸不少在地廠商用心學 習臺商涉外生意技巧,甚至有一批臺廠陸幹出來 創業,和老東家打對臺,而逐漸形成與臺商相競 勢力。幸當時人民幣匯價偏低,加上 2001 年末 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後,整體外銷門徑大開, 容得下臺商、陸商並行分享海外市場,因而臺商 群體加速茁壯,陸企亦在外顯山露水,兩者共同 把中國大陸構建成世界工廠。
臺商和陸企應誠信合作
可惜,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國際金融海嘯, 成了臺商、陸企勢力消長的分水嶺;雖然海嘯導 致兩者的出口業務皆遽趨衰疲,而都轉向中國大 陸內需市場尋找新利基,惟陸企因具備主場優 勢,在這方面佔盡上風;相對上,臺商長期以來 一直未將主要心力用在「向內看」,致其對中國 大陸內需市場門路及社會商業文化有隔閡感,因 而個別臺商能順利「外銷轉內銷」者並不算多。 而受到國際金融海嘯波及,導致經營陷入困境, 甚至難以生存的臺資企業不少。由此看來,中國 大陸政府公布累計有 10 萬家臺商,目前仍在正 常經營者究竟有幾家,及其如何創新升級以求存 續發展,仍需進一步探究。 另外,臺商在中國大陸生產的主要供貨對 象,正逐步由外商轉為陸企。未來臺商和陸企如 何建立牢靠的誠信合作關係,以穩定地互補互 利,並充分保障彼此的合法權益,是個相當重要 的課題,有待兩岸產官學各界加以探討,及作必 要的引導。(本文作者李孟洲現為報社主筆、臺 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