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23 期 (2018年3月份)

「創新」是臺資企業在 中國大陸永續發展的鐵則作者:尹建國

曾以世界工廠聞名的中國大陸,正在用科技 勾勒新的時代名片。未來,書寫中國大陸商業史 的人或許會記下這麼一筆。 2017 年 7 月間,無人超市在杭州、上海等 地相繼開業,中國大陸零售業第一次沒有人服 務,卻變得更加善解人意。掃碼進店,自動買單, 物聯網讓每個商品、每張貨架、每個人數位化, 實現精準對話,帶來新服務,啟動新製造,創造 新供給;改變的其實不只是零售業。 資料顯示,中國大陸移動支付規模相當於美 國的近 50 倍,分享經濟交易額同比成長超過一 倍;注入創新元素的中國大陸經濟,在全球經濟 版圖中找到新的座標。中國大陸並非互聯網等技 術的誕生地,和西方先進國家相比,中國大陸在 前沿科技研發方面起步並不算早,為何能換道超 車?值得探究。 中國大陸目前仍處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向高 收入國家邁進的階段,正是產業結構變化最激烈 的時期,13 億多中國大陸人日益豐富的物質文 化需求和龐大的消費能力,在歷經遭遇痛、難等 瓶頸之後,供給側的創新應運而生。 抓住供給和需求兩個主要矛盾,中國大陸的 新經濟摸索出一套新的方法論。舉例來說,在巨 大出行的交通需求與趨於飽和的車輛供給之間, 共用汽車找到了平衡點。共用汽車平臺途歌的創 始人王利峰說:途歌將社會閒置的號牌整合利用, 配上賓士、寶馬等車型,不僅緩解用車難,也讓 出行變得更時尚。目前,途歌在北京投放達2,000 臺,利用大資料接力用車、拼車,提高出行效率, 減緩交通壓力。 沒有一昧增加供給,卻解決了需求難題。這 個在經濟學中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因共用經濟變 成現實。經濟發展的核心是讓供給和需求有效銜 接。在新的階段,需求結構升級出現了新樣貌。 產業結構必需跟上來,現代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 要加快發展,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要加快出清。抓 住新供給和新需求,企業、行業、政府的思慮都必須與時俱進。 共用單車的興起,帶動製造企業、工業互聯 網開啟個性定制……創新加速跨界融合,釋放產 業整合和提升主業的紅利;從深圳的無人機到武 漢的光谷,從瀋陽的機器人到無錫的物聯網,區 域經濟正逐漸擺脫傳統的羈絆。從市場著眼,供 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現階段中國大陸經濟擺脫產能 過剩、提升產業結構的有效途徑。 新經濟的發展,與鼓勵創新的環境密不可 分。在政策上,中國大陸除了印發《國家創新驅 動發展戰略綱要》文件,要求各級政府奉行,還 將新經濟、分享經濟等概念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鼓勵創新政策密集推出,大量人才自海外回流。 為了落實創新發展,中國大陸致力推進簡政 放權、減稅降費,不斷推動各項配套改革與互聯 網+、雙創等,催生了大量創新主體。世界智慧 財產權組織等機構不久前聯合發佈的 2017 年全 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大陸成為唯一進入前 25 強的中等收入國家。 我們往前走,別人也在進步。中國大陸新經 濟正逐步發展,針對創新的施政仍列為重點。個 人認為,要增加創新成功率,政府的政策既要保 持理性、務實,做到風險可控,也要打開思想桎 梏,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和眼光,探索既有的安全 閥和紅線、又具包容精神的監管機制,加速創新 在各領域之融合發展。對企業而言,想要在市場 上立於不敗之地,抓住新經濟商機,創新更是必 要的選擇。 中國大陸以創新為主軸的新經濟是典型的實 用主義,它雖然沒有發明革命性的技術,但對環 境的研判和快速應對環境變化的能耐,卻是值得 觀摩學習和借鑑的。的確,面對崛起的新經濟, 國際市場愈來愈競爭,企業缺乏創新能力最終難 免會被市場淘汰,臺商追求永續發展不可不慎。 (本文作者尹建國現為中華企業研究院副研究 員、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