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24 期 (2018年4月份)

中美貿易大戰臺商如何應對作者:張聰德

春節才剛過完,美國總統川普於323日簽署備忘錄,基於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佈的對華「301調查」報告,指示有關部門對從中國大陸進口約600億美元的商品,包括: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機裝備、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加徵關稅,與此同時,並限制中國大陸企業對美的投資併購。

中國大陸的商務部隨即也針對自美國進口約30億美元的產品,包括:水果、葡萄酒、豬肉、花旗蔘等農產品或初級產品,宣布加徵關稅,以報復美國。中美雙方的貿易大戰似乎有一觸即發的趨勢,後續會如何演變?是否愈演愈烈?臺商如何在這股國際貿易保護的浪潮中降低損失,是各界關注的重點。

中美貿易大戰一觸即發

雖然中美貿易戰短期內未必全面開打,但如果雙方管理不當、擦槍走火,有可能逐步升級。按照相關的程序,美國貿易代表處先公佈建議加徵關稅的產品清單,之後再徵詢公眾評議,美國財政部最後才公佈方案。在此期間,美國將試探中國大陸的反應,相關利益集團也將進行遊說。由於當前涉及的產品領域還只是局部行業,美國主要制裁中國大陸的高端製造業,中國大陸主要制裁美國的部分農產品;未來一旦貿易戰升級,勢將會波及更多的行業。

以行業領域評估,雙方貿易戰的升級,將直接對中國大陸的電氣設備、機械、鋼鐵、有色金屬加工、塑膠橡膠、化工等行業造成直接衝擊,其影響為最大;其次是對其週邊的相關產業,估計也將受到不小的衝擊。若在中國大陸設廠的臺商生產的產品,涉及相關的領域當然無可倖免;反觀在臺灣設廠所生產的產品,是否會間接受惠?抑或是遭魚池之殃?則有待時間檢驗。

 從利益的角度分析,如果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產品做出貿易限制,必然考慮本身受到傷害最少,但不可能不傷害本身利益,正所謂「傷敵一千、自傷八百」。

資本和技術密集行業是焦點

再從貿易互補的角度分析,勞力密集型行業如:輕紡產品、傢俱、服裝、橡膠製品、礦冶製品等,中國大陸出口至美國的互補程度較高,因為在勞動力成本高昂的美國,並沒有承接相關產能的條件,因此勞力密集型的產業,不會是雙方貿易戰的主要對象。另一方面,儘管初級產品的貿易互補程度不高,但是由於初級產品的進出口屬於產業鏈的正常分工,美國國內對這部分產能的替代性並不強,所以初級產品製造業也不太可能成為美國對中國大陸限制的領域。

美國政府對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設限,針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是相對有利且有效的手段。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主要包括化工產品及機械設備產業,其中以機械設備行業來說,無論是中國大陸對美國,還是美國對中國大陸,雙方均存在顯著的貿易互補性,原因在於機械設備行業規模較大,中國大陸對美國的高技術機械設備存在較高的依賴性,而中國大陸低端機械設備和美國低端機械設備存在競爭關係。因此在美國對中國大陸進行貿易制裁時,更可能選在與美國本土企業存在競爭關係的較低端機械設備、電器設備和科技產品等。

臺商應及早做好分散市場準備

由於貿易戰的號角才剛響起,涉及的範圍有多大?目前都尚未明朗。就臺商而言,是繼續觀望?或及早佈局?會是考驗臺商未來經營的風險所在。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分散市場份額、避免過度集中於單一市場的策略,絕對是臺商未來的思考方向。

就貿易戰的結果分析,沒有人會是贏家。臺商應藉由此次中美貿易摩擦,化危機為轉機,可考慮在中國大陸倡議的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找尋投資和貿易機會;或者考慮鮭魚返鄉,加大在臺灣投資或設廠。

(本文作者張聰德現為兩岸經華諮詢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