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24 期 (2018年4月份)

貿易戰風險難化解:臺陸美三角貿易鏈需轉型重組作者:李孟洲

陸美貿易戰爭壓力鍋悶燒幾個月後,終於在3月下旬,因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確認以「301條款」制裁陸方而引爆。初期屬「局部有限交火」性質,在陸方小規模反制後,即出現和談契機。但因陸美貿易失衡異常嚴重,所以在未來幾年內,雙方貿易摩擦可能會像間歇發作的症候群。中國大陸臺商需及早疏散對美出口業務,而原有的「臺陸美三角貿易鏈」,亦有必要及早轉型重組。

  首先必需認清的一個事實,是在陸美雙邊貿易中,中國大陸是享有鉅大盈餘的一方;錢賺多了,一意要持盈保泰,實很難真正硬起來。而自認飽受虧蝕的美方,則有著很大的「相駡本」,必然表現得兇巴巴。

陸方想要持盈保泰

  單看去年中國大陸對美貿易順差金額,按美方統計高達3,700多億美元,按陸方統計也有2,700多億美元。這是全球貿易史上罕見的鉅大差額。美國總統川普用商人眼光看,難免將其視為一家公司的一樁嚴重虧損,而大發不平之鳴,甚至要採取動作限縮彼此的生意往來。

  嚴格說來,中國大陸方面多年來也確實從對美貿易中得到很多好處。根據統計,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獲取的對美貿易順差,累計已遠超過4兆美元。這項外貿盈餘,頗有助於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乃至如今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及國際產業體系裡舉足輕重的要角。

  因此,對於美方發動的這一波貿易戰,陸方表現得硬中帶軟,對美放狠話的,主要是商務部主事官員,至於黨政高層領導人的表態,基調是對美曉以「合則兩利」大義,及表達通過協商解決問題意願。看來陸方骨子裡仍是很在意美國這個全球最大進口市場,不願輕易丟失。

  不過,美方這次動手制裁中國大陸的動機,應是不單純,很可能帶有政治目的,就是想要藉此挫挫中國大陸崛起的銳氣,以保有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優勢。換言之,人們對於中美貿易戰爭問題,現在已不能單純用「在商言商」角度去檢視,而必需一併考量陸美國際戰略較量因素。未來若雙方戰略較量趨緩和,則其貿易衝突也會相應降溫;反之,一旦陸美戰略較量形勢再告緊繃,美方又會拿雙方貿易來祭旗。這種複雜形勢,實非一般廠商所能參透及掌握。

  臺商的長期風險

  更何況,陸美貿易差額實在太大,大到非短短兩三年所能大幅縮減到比較合理程度(如減到每年35百億美元),因而在未來很多年內,美方隨時可以在雙邊貿易上借題發揮、打壓陸方,追求其不足為外人道的政治或經濟目的。

  這對於中國大陸上做對美出口相關生意的臺商來說,是一種長期經營風險。說白了,就是美國對中國大陸貿易制裁恐怕沒完沒了,無法善罷干休。臺商於今之計,需傾全力「疏散」對美生意;無論轉移到新南向市場、一帶一路市場、中國大陸內銷市場、返銷臺灣市場,都是可以努力的。

  更重要的是,原有的「臺陸美三角貿易鏈」,現在起就該轉型重組,以跳脫出陸美貿易糾葛。而這項工作,需要兩岸官方的引導和協助。

  這個三角貿易鏈,是指「臺灣接單並提供關鍵機件物料,在中國大陸製造,成品外銷美國」。其以往是兩岸互補互利的重要模式,惟如今在陸美貿易衝突難解形勢下,已必須作結構性調整。其中關鍵,在於轉移出貨地點,以盡量維持美國市場,兼顧開拓新市場,但仍盡可能地持續運用既有的兩岸生產要素配套,僅將後段組裝製程移到第三地等。

  這樣的調整,值得兩岸官方共同予以支持。其中,轉移到第三地後的附加價值率應有多少,才能取得美方承認該第三地為「原產地」,這問題需要兩岸官方細加掌握,並給臺商指引。

(本文作者李孟洲為臺商張老師,報社主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