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26 期 (2018年6月份)

臺商的創新與再創業作者:林耀欽

網際網路發展近三十幾年來,大大的加速,社會、教育、生活和經濟發展受到的影響,更是空前的。臺商面向全球發展,面對新科技的轉變,需走創新之先,不只要創新技藝(skills),更應開創新市場、創新經營模式,才能突破瓶頸,再創事業高峰。

這一波的新科技在於以雲端技術為基礎的發展,結合了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融合與應用,各行各業都將受其影響,臺商應嚴肅面對,並思考採取正確的因應方式,才能使企業永續經營。

面對新科技需走創新之先

面對新科技的衝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曾提出「破壞性創新」的概念。破壞性係指破壞性科技(Disruptive Technology),其意是指一種可以使原來很成功的公司,突然變得不再成功,甚至失敗的科技。Intenet讓唱片業消失,讓報業改弦易轍,未來的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也有這種破壞性含量。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破壞技術來源有二個,一個是供給面的破壞,另一則是需求面的破壞。

「供給面的破壞」來自於技術的升級與轉變,磁碟機產業即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隨著電腦科技的演進,從大型、中型到小型主機,從個人電腦到手持設備和手機,磁碟機產業能存活的僅有幾家,許多世界級的大廠也都難免被淘汰。報業和實體書店,也因為網際網路技術的升級與成熟,整個產業大洗牌,結果媒體業再也不是傳統的媒體,電子商務也改寫了零售業的營運,其他不同類型的服務業,也呈現了不同的面貌。

「需求面的破壞」是指有些創新業者提出了某種新的應用,剛開始並未引起注意,相關的業者也認為它不夠好,不在意它可能帶來威脅。但是使用者則頻頻喊讚,趨之若鶩,漸漸形成了新的行業規格,傳統的業者當感受到威脅時,再回頭因應卻已無力回天。手機的相機功能即是一例,剛開始時,大家想手機是打電話的,怎會要多個相機呢?但大眾使用它,接受它,傳統數位相機製造商,就算推出再好的數位相機產品,消費者似乎不領情了。

面對這樣的技術發展,臺商們應怎樣迎接挑戰呢?怎樣持續的創新與再創業呢?筆者有幾項觀察與建議:

一、       科技型的臺商要審慎觀察以中國大陸的市場為供給面破壞的應用場域。中國大陸近年來,漸漸成為供給面破壞的試驗場域,全球許多新的行業和應用都在這個市場成形;有些我們可以直接參與,有些則是要結合世界級的廠商共同參與。例如結合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醫療、自動化生產、辦公室自動化、城鄕建築等應用領域,臺商仍有極佳的產品優勢。

二、       非科技型的廠商,則是在自己的產業領域內,以南向各國家與中國大陸二、三線市場為標的,深入瞭解各地的市場習性,尋求需求面的破壞再創新與創業機會。臺商要培養一種能力,不是在那些市場賣臺灣的商品,而是在那些市場賣那些市場需要的商品,再加上服務;臺灣廠商的服務化能力,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學習,已自成一套體系,在這些市場發展需求面的破壞,臺商是極具競爭力的。

三、       單只注意各種不同來源的破壞,沒有行動準備,並不保證自己一定成功,臺商們仍需注意本身「流程」和「組織能力」的不斷精進。流程能確保客戶的產品與服務的品質,組織能力則讓公司具競爭力的人力素質與反應速度。

臺商應積極尋找破壞再創新機會

面對這波新科技的衝擊,各行各業勢將受到波及,無一可倖免。建設創新與再創業的心理準備極為必要,不管新臺商或舊臺商,必須以創業的心態面對挑戰,重新學習,發掘新的機會,重新定義新的市場,以新的流程和組織能力服務客戶,這樣才能在這波淘汰賽中,屹立不搖。經營事業,是沒有喊累的權力的。

(本文作者林耀欽現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