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28 期 (2018年8月份)

美中貿易戰下中國大陸面臨之弱勢分析作者:童裕民

         美中貿易戰下中國大陸面臨之弱勢分析          童裕民

    中美貿易戰短期似無緩和跡象,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對中國大陸而言無疑是一個警訊,因為中國大陸在科技創新、高端製造、關鍵核心技術、軍事實力等領域與美國仍存有相當大程度之差距,中國大陸之處境相對不利。

貿易過度依賴美國市場          

   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美國對中國大陸貿易逆差從1985年的6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752億美元;中國大陸對美國的順差占對全球順差總額的比重,自2010年以來,迄今八年間平均超過78%,其中有四年超過80%。對美貿易順差成為中國大陸經常項目順差最重要部分。中國大陸對美國貿易享有巨額順差,雙方相互增加關稅,中國大陸無法找到同等規模的美國商品施加反制,處境相對不利。

製造業嚴重依賴美國核心技術

  「中興事件」雖然尚未結束,但僅就目前的後果來看,不只是十幾億美元罰金的問題,這起事件足以見到中美兩國間巨大的技術差距,以及對美國核心技術的嚴重依賴。中國大陸官方公開表示:長期以來,國內外評價中國大陸製造業發展成就,往往揚長避短,片面誇大成績。中國大陸製造業創新力不強,核心技術短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

中國大陸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仍未生產,52%依賴進口,絕大多數計算機和伺服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晶片、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晶片依賴進口。在裝備製造領域,高檔數控機床、高檔裝備儀器、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精加工生產線上,逾95%製造及檢測設備依賴進口。

重要農產品來源由美國控制

  去年,中國大陸自產大豆1,400萬噸,總進口9,554萬噸;進口大豆的三大來源國是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其中5,093萬噸大豆來自巴西,占了中國大豆總進口量的53.3%;自美國進口大豆的比率為34.4%,已創下2006年以來最低占比,總額達120億美元。

大豆生產非常耗費土地,平均每生產一噸大豆需要八畝土地。這些進口大豆若是換成自種,要消耗7.6億畝的土地,難度很高。如轉向巴西其他國家進口,全球大豆生產的相當大部分由美國公司控制,巴西大豆從生產、運營到銷售幾乎都是美國公司控制。

另外,作為大豆主要出口國之一的阿根廷,近期因發生旱災,導致大豆收成減少,導致亞洲和歐洲的家禽養殖戶去購買美國的高蛋白含量大豆動物飼料。而隨著巴西對中國的大豆供應結束,中國大陸加工業者也將不得不向美國購買更昂貴的大豆。中國大陸為全球最大大豆進口國,貿易戰開打,龐大規模的加工業者勢必付出高昂代價。

對「美元體系」的依賴

   美元是世界清算貨幣、結算貨幣和主要的資本市場交易貨幣。美元體系透過商品美元回流機制、石油交易的美元計價機制、美國對外債務的本幣計價機制維持運作。對於別國而言,順差只是一個外部現象,但是對中國大陸而言,已經成為貨幣信用的重要支撐。如果中國大陸連續出現數年的大額貿易逆差,人民幣信用和國內的資產泡沫根本不可能撐住。人民幣發行以美元為基礎,是讓美元及美元背後的美國政府信用為人民幣背書。正因為中國大陸已融在「美元體系」當中,成為該體系的主要獲益者,自然成為該體系的最主要的支撐者(如購買大量的美國國債等),也自然會成為該體系風險、成本的主要承擔者。

   中美貿易戰不僅僅局限於貿易領域,本質上是一場國力之戰。爭端似乎短期內不易解決。回顧19601980年代末美國和日本的貿易博奕歷史,導致日本泡沫經濟崩潰,陷入「失去的二十年」;中美之間的衝突更是一場大國博弈,恐怕會延續一段時間,中國大陸能否安然度過仍有待觀察。

(本文作者童裕民現為開南大學物流與航運管理系所專任副教授、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