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28 期 (2018年8月份)

關注貿易戰演變成供應鏈大挪移作者:李孟洲

              關注貿易戰演變成供應鏈大挪移              李孟洲

  美國對中國大陸貿易戰打了幾個月,今年上半年資料顯示,中方對美貿易順差金額竟然不減反增。其主要原因,出在雙方貿易業務背後、以中方為重心的供應鏈結構根深蒂固;這格局並非幾回合貿易火併就能改變。然而美方戰略已明顯劍指這套供應鏈結構,準備讓它逐步回歸美方。因此,美中貿易戰很可能演變成一場搶奪供應鏈主導權的大戲,此趨勢或將導致供應鏈大挪移;臺商需予以高度關注及妥適應對。

  貿易結構短期難以改變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公布,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對美國貿易順差為1,337,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擴大162.3億美元。人們不禁疑惑,這項順差金額何以不減反增?美中貿易戰不是已經打了幾個月嗎?

  問題的答案,有部分出自貿易戰開打前中方廠商趕出貨、美方廠商趕進貨;以及今年第2季人民幣匯率貶值了一個波段,有利中方出口。但更重要的因素,是美方頗多工業產品所需的物料機件,供應鏈主要部署在中國大陸及其周邊東亞地區。至於美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組裝(含委託代工)出廠的最終產品,就地倚賴中方供應鏈,更不在話下。因而美方迄今所採取的貿易制裁措施,尚難以有效縮減中方對美出口規模。這是雙方既有貿易結構的支撐作用所致,而這組結構的主體,就是短期很難移動的供應鏈布局。

  不過,美方已經注意到這個局面,並且有強烈意向要扭轉它。7月間有外媒探查到,美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產品開徵懲罰性關稅的長期戰略目的之一,是要拆散美國製造業與中國大陸之間的供應鏈關係。

  其中的第一個步驟,顯然是要讓美國本土下游、出廠工業品,先行排除中方供應的機件物料成分。難怪,美方已公布的首兩批(5百億、2千億美元)懲罰中方產品清單內容中,主要是生產用中間材,如機器人、機械、資通組件、航空航太配備、玻璃、金屬、化學品、棉紗、羊毛等。其為美製工業品內含成分「去中」之意圖,實不問可知。

  美企出貨端何去何從

  至於中方出口的終端消費用工業品,在美方懲罰清單裡較為少見。特別是,美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組裝出貨的智慧手機、筆電等大宗資通產品,尚未被列為懲罰對象,讓中國大陸頗多代工及配套廠商暫時可以鬆口氣。

  此乃川普政府還不願「驚動」美國消費者(避免產品漲價傷民心),及刻意保障相關美資企業現有在陸產銷優勢所致。但若美中貿易戰越演越烈,難保川普政府將來不會以高關稅懲罰中方這類消費性商品;一旦如此,則相關美資企業的最終組裝出貨端就必需移出中國大陸,轉赴第三地,或乾脆移回美國,而引發中方供應鏈的「乾坤大挪移」。

  總的來說,美中貿易戰未來的演變,勢必從雙方在關稅懲罰及非關稅貿易障礙設置上的「一報還一報」,演成產銷供應鏈布局重心的爭奪戰;這也是一體的兩面。

  而中國大陸「涉美」臺商,有一批知名代工組裝廠,更多的是零組件配套廠;無論是哪一種,都必需及早準備應對這場美中供應鏈大爭鋒。至於應對的辦法,首先需弄清楚自己在供應鏈上的位置,是否為川普政府意圖「清理」之處;如果是的話,就有必要儘速作「轉場」或「轉型」。

  轉場是指轉回臺灣或轉赴東南亞、美歐等第三地設廠;轉型則是在中國大陸就地「外銷轉內銷」,改攻中國大陸內銷市場。這些都是中國大陸臺商的可行選項;關鍵是要選取「風險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調整方向,以謀求永續經營。

(本文作者李孟洲現為報社主筆、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