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39 期 (2019年7月份)

美中貿易爭端未來演變與臺商因應之經營策略作者:徐丕洲

眾所周知,美中貿易爭端的根源,在於西方民粹主義興起與中國大陸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碰撞與衝突,近一年來美中貿易戰則帶動西方智庫重新檢視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模式。

川普發動關稅戰至今,影響層面早已不限於經貿,目前已擴及科技、金融、貨幣、軍事、文明、教育、觀光以及產業供應鏈...等。中國大陸官媒都在微博貼出「談,可以!打,奉陪!欺,妄想」的貼圖,美中關稅戰一路開打至今,已演變成長期的持久戰。

而在全球經濟上觀察,IMFOECD等機構最近紛紛調降全球經濟成長率的預測,背後的原因在於美中貿易戰增添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導致經濟復甦力道下滑;美中貿易戰全面開打,經濟將自高點滑落,我相信對全球貿易經濟資本市場都會帶來莫大的衝擊。

政府推出「鼓勵臺商回臺投資方案」提供褓姆式客制化服務,也通過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草案,此乃因應美國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25%關稅後,讓中國大陸臺商能夠當機立斷把生產基地移回臺灣。

例如榮成紙業在中國大陸的生產工廠受到美國進口的廢紙開始被加徵25%的關稅,製造成本大幅上升;該公司規劃未來三年在臺灣投資70億,是公司成立41年來最大規模的在臺投資,投資計劃包括紙箱汰舊換新及自動化升級等。

回臺投資的臺商還包括被動元件大廠國巨、網路通訊產品製造商智邦科技、自行車大廠巨大機械、水龍頭零組件製造商橋樁金屬、工具機設備商臺中精機及運動器材設備商喬山健康科技等。電子零組件大廠臺達電稱將投資547億臺幣在臺灣數個工業區和科學園區增設研發與生產據點。

由於美國意識到它的百年霸權地位正面臨來自中國大陸的挑戰跟威脅,美國已警覺,中國大陸崛起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挑戰與威脅的領域包括經濟、貿易、國際戰略、太空、深海、南北極,而最終的源頭都是來自科技及科技產業。

中國製造2025面臨重大調整

中國大陸在2010年成為製造業大國,目前有20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和出口居世界第一,所以中國大陸擬定「中國製造2025」挑選十大重點領域,動用一切政策手段要在2025年強取全球製造強國地位。不過,在美國卯足全力打擊下,近一年來中國大陸官方已避提中國製造2025 ,由明轉暗,且在新形勢下進行調整、重新布局。

如今形勢大變,全球化極可能朝半球化發展,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所有國家都不再享有全球化的紅利,中國大陸製造將進行大幅調整。具體方向如下所述各點:

(1)由於全球產業鏈被徹底破壞,必須建立一個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的產業鏈。

(2)在這樣的形勢下全面重新評估所有產業的優劣勢,並據此擬訂新的產業政策、科技政策與教育政策。

(3)面對美國動員國家力量對中國大陸科技產業的壓制,中國大陸也必須強化軍民融合、公司融合及產業融合。

(4)強烈爭取優秀的華裔華人科學人才回歸、擴增大學及研究機構編制及預算,香港澳門以其特殊地位及角色更應起其關鍵作用。

全球供應鏈大洗牌

川普提高關稅、禁止銷售、禁止購買等三箭齊發的政策,主要是針對以華為為首的中國大陸企業,由全面提高關稅到禁止美國企業對中國大陸企業銷售產品,斷絕其供給來源,也利用禁止美國企業購買其產品而阻絕市場。以上措施徹底斬斷中國大陸企業的上下游供應鏈,這樣一連串的措施將會大幅改變全球產業分工型態,對臺商的影響非常深遠。

臺灣與美國之間沒有智慧財產權的問題,對於強化臺美合作建構全球新供應鏈確實提供良好的契機,然而要迎合美國必須要大幅降低供應鏈的「含中成分」,需要擁有完整的配套方案,特別是要打造國際品牌的產品,此點至為重要。

筆者認為臺商對於上述供應鏈的調整,並不表示放棄中國大陸市場,更應趁此機會積極開拓中國大陸內需市場,而中國大陸企業必將加強自我研發創新以彌補被美國拆解的供應鏈缺口。

臺商產業實力求生的因應對策

筆者預期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將會持續盛行一些時日,短期內臺商必定會受到一些正反面的影響,臺商會被迫進行生產基地的彈性調動,預料有些電子和機械產品會有轉單的效益,但是中長期一定要趁勢布局美中兩國以外的生產基地與積極開發當地市場。

臺商與中日韓的企業相比更具彈性和韌性,如果可以藉此優勢與國際、東南亞廠商聯盟、加盟或投資,甚至與美商在美中以外的市場合作,將有助於分散風險將危機化為轉機。

中美貨幣政策的動向,將牽動全球匯率市場波動,臺商需留意匯率市場的波動,大廠更應該善用多元財務避險措施,增加有限成本藉以降低不確定之匯率損失風險。臺商如能配合新南向政策,並與國際領導廠商及在地廠商進軍東南亞及其他新興市場的連結,思考如何降低供應鏈過度集中之風險,如能運作以使用者(用戶)為主軸核心具有高附加價值的製造生態系,咸信必能因應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興起之挑戰。

臺商必須善用臺灣豐沛的產學研究合作之生態環境,深耕研發基礎實力與優質的創新科技產業化人才,並加速優化國內投資環境及法令規範(例如製造與環境共融生態、數位新經濟共創模式等)吸引海外臺商及外國業者在臺投資基礎主力產業、新興科技製造業及數位經濟服務業。

針對貿易戰的衝擊,臺商該如何因應調整經營策略,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總經理黃賜正撰文提出以下建議:

項目

重點說明

供應鏈調整

(1)將產能適度移轉至非中國大陸或美國之國家,以改變商品之原產地進而避免懲罰性關稅之衝擊

(2)若供應鏈分布於中國大陸和其他國家,臺商可考慮重新分配生產比例,降低中國大陸原產商品的重量,並且提升他國生產量

商品稅則檢視

 

根據PWC過往經驗,跨國企業對於產品稅則的歸類平均有20%30%可能產生錯誤,建議企業可重新檢視受影響產品是否能藉由稅則分類避免懲罰性關稅的衝擊

運用自由貿易協定及原產地文件

 

因加徵之關稅係由進口貨品原產地認定為準,臺商可以(1)運用自由貿易協定之實質性轉型原則,若產品、製成品經兩個國家以上生產則可適當調整於各國加工,程度以符合原產地轉換(2)於進口時提供非中國大陸或美國原產地證明

備齊利潤率變動解釋文件

因進口成本增加造成以移轉訂價訂定之利潤率變動,進而引起當地稅局質疑時,可事先準備企業利潤率降低之相關解釋文件

適度安排企業移轉訂價政策

企業應在不違反各國稅務機關對OECD防止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行計畫(BEPS)前提下,思考如何重新定位關連企業之功能、風險以及利潤分配,包括對關聯企業之間買賣、服務費、特許權、使用費等交易進行合理的規劃,有效管理企業在各國移轉訂價與海關風險

利用首次銷售模式

若符合美國首次之銷售訂定之規範,例如臺灣企業為中國大陸供應商及美國買方間之中間商,得主張以中國大陸供應商銷售與臺灣企業的交易價格,作為進口美國時完稅價格之估價,依據並計算關稅,可以依定程度降低貿易戰衝擊

申請懲罰性關稅豁免

除前述生產廠商得採行的策略外,企業進口至美國商品若涉及清單中項目並且符合USTR訂定條件,可於2018109日前向USTR申請免繳納加徵關稅豁免,經核准後亦可追朔201876日起所產生的25%加徵關稅

(本文作者徐丕洲現為榮泰企管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