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44 期 (2019年12月份)

中國大陸對臺26條措施的解析及應注意的風險作者:徐丕洲

中國大陸在2019114日公布「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茲摘述其中重點,並對照如下表所述:

項目類別

內容重點說明

從臺灣角度解析

爭取臺資

可等同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循環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之投資建設,等同享受融資、貿易救濟、出口信用保險、進出口便利及標準制定等之政策。

法規禁止臺灣業者到中國大陸參與4G電信(5G應也會比照),機場等建設的商機早已被中國大陸國企所壟斷,臺商很難介入。

青年創業

可有條件申報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和眾創空間。

創業失敗率極高‚商品化成功率低,要注意經營風險。

農業優惠

可申請成為農業合作社成員,申請專案。

農民前往投資應有投資相關保險協定,技術授權應依規定辦理,無法保證獲利,小心血本無歸。

旅遊待遇

 

可等同使用交通產品、臺灣人可在中國大陸外館尋求領事保護和申請旅行證件。

臺灣護照比中國大陸旅行證好用太多,申請中國大陸一次性護照可能被註銷我國籍。

推廣居住證

給予持證者中國大陸行動電話資費優惠與購屋資格待遇。

需實名制登錄電子支付。

吸納藝文工作者

可參與中國大陸文創園區營運、文創賽事、展演或申報獎項、可進入中國大陸文藝院團或研學。

中國大陸長期對思想及言論進行非常嚴格的控制監管,所以要小心翼翼不可觸犯政治禁忌。

專業技術

臺灣人若到中國大陸學校、研究機構、公立醫院或高科技企業等單位工作,認可其在臺灣從事相關工作年限並可參與資格考核。

隱含政治目的,注意風險。

教育融合

臺商子女可參加招考,擴大招收臺生,臺商可持居住證申請補助,在中國大陸任教就讀的臺灣師生,可持居住證申請公派留學。

中國大陸針對臺灣學生提出片面與單向的優惠就學措施,具有政治企圖。

吸收臺灣運動員

歡迎臺灣運動員到中國大陸比賽或報考體育院校,臺灣運動員可以內援身分參加中國大陸多項職業聯賽,中國大陸單項體育運動協會可授予臺灣運動員技術等級證書。

中國大陸磁吸效應讓臺灣運動聯賽逐漸被邊緣化,兩岸體育交流不會因中國大陸發布片面條例,不合法就可變為合法。

中國大陸「惠臺26條」看似有亮點,惟臺商能否實質受惠,仍需觀察地方政府能否落實執行。

就亮點而論,首先,臺商可以參與中國大陸5G相關標主和其他行業標準的制定。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後,美國加強管制對中國大陸轉移技術,未來中國大陸勢必要自主研發,自建標準,因此借助臺灣的科技一方面開放市場給臺商,另一方面臺商也可以協助中國大陸自建標準,雙方均可獲益。

26條措施」的亮點

其次,臺灣金融機構和企業得以參加一些地方新型金融機構,包括小額貸款、融資租賃公司和融資擔保公司。儘管目前中國大陸四大銀行規模已經很大,臺資金融機構很難跟他們競爭,但是臺灣金融機構還是可以和中國大陸金融機構合作,由於中國大陸在其他金融市場方面相對落後,臺資金融機構會有很大的助益。

第三,臺灣產品輸入中國大陸時,可採取快速驗收模式,同時推動兩岸食品、農產品和消費品安全監管合作,這對於一些需要快速通關的農產品將有莫大的助益。快速通關機制完成後對於擴大臺灣農產品拓銷中國大陸是絕對有利的。

第四,臺資企業可以向中國大陸申請擔保融資、發行債券融資、申請出口信用保險等,或將有利於臺資企業的資金調度。

其實,惠臺26條開放的內需及特許事業,早已被中國大陸國企壟斷,臺商難有機會。例如機場建設、主題公園、5G佈建等,因屬中國大陸的內需及特許事業,早已由大型國企瓜分,就算開放給臺商,也很難打入。某一位5G小型基地臺的臺商業者分析, 26條措施是舊瓶,內容多是目前已在進行的項目,中國大陸並未能保證前往投資的臺商有訂單。甚至,中國大陸惠臺26條可能只是爭取臺灣人才的一項統戰謀略。

高科技人才用完就丟

中國大陸公布新26條說所謂惠臺措施,經濟部長沈榮津說:「這些措施表面上對臺灣有好處,最後還是對中國有利,高科技人才前往中國大陸用完一年就丟了」。竹科業者受訪坦言,不少在中國大陸工作約滿的工程師回到臺灣工作,認為至少「卡實在、有尊嚴」。

中國大陸對臺提出26條新措施,開放臺灣企業可參與中國大陸5G、電信、航空、金融等特許事業,意圖打造惠臺重磅彈,也被認為目標是對準臺灣人才與資本,並藉此延緩臺商脫中的腳步。

竹科業者指出,陸資企業近年來開出挖角價碼逐年減少,以新臺幣計算目前是臺灣的12倍,不像先前的35倍之多,且陸資與臺商的企業文化差異大,除了講話要小心翼翼,不可碰觸政治話題外,陸資企業不尊重人性的管理風格,尤其是對待員工的態度,常是口出惡言 ,對人很不尊重,若不是為了高薪,沒有臺灣人待得下去。

中國大陸拉攏醫師人才已經失靈了

中國大陸在20182月宣布31條政策,試圖磁吸臺灣各種人才西進,醫師也是獵才重點之一,但未見奏效。依據衛服部統計2018年申請良醫證赴中國大陸醫生一百多人,減少逾三成, 20191月到10月更跌破百人,不增反減,目前再祭出26條新方案,能否吸引更多臺灣醫師西進,有待觀察。主要是因中國大陸不像臺灣有容額管控,當地醫生的生存不容易,加上醫療糾紛較多,待遇及整體環境不佳。目前申請良醫證赴中國大陸行醫的醫師約八成是診所醫師,可能是利用休假到中國大陸行醫,通常是提供醫美、牙科等服務。

此外,美中貿易展開打後,「去美化」是中國大陸供應鏈面臨的重大課題,中國大陸主要目的是扶持關鍵零件的自製能力,筆者認為26條短期看似惠臺,實則僅是階段性的過渡條款,當中國大陸供應鏈建構之後,臺商的商機也就煙消雲散了.

美中貿易戰衝突已經延伸至科技戰,未來將進一步轉變為供應鏈脫鉤,出現以美國為首的供應鏈USMCA(非紅色供應鏈)與中國為主的供應鏈(紅色供應鏈)等兩大體系的競爭,且隨著中國大陸快速推動半導體國產化的進程,臺商將持續面臨競爭壓力。

(本文作者徐丕洲現為榮泰企管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