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46 期 (2020年2月份)

面對國內外經濟新情勢 中國大陸臺商因應之道作者:謝慶源

2017 年下半年以來,本來忙著自我修煉內功的臺資企業,處於選擇出口轉內銷,還是選擇繼續角逐人力、物力成本低廉的出口代工路線的關鍵時刻,然而中美貿易戰卻在此時悄然打響,這無疑給中國大陸臺商沈重的一擊,重新走在面臨是整體搬遷工廠,還是繼續留下來堅守中國大陸市場的十字路口上,面對中美貿易戰打打停停、中國大陸人力、物力等成本不斷上漲,以及中國大陸的企業快速升級帶來競爭壓力等新變局,中國大陸臺商又該何去何從?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地意識到,即使中美貿易戰打響了,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14億人口的大市場,並且中國大陸正在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其內需市場潛力帶給跨國企業(包括臺商)巨大的想像空間。與此同時,本次中美貿易戰主要聚焦在「中國製造2025」所支持的產業結構調整,中國大陸經過40 年的改革開放,吸納來自全球各地的現代管理經驗、技術創新等,已逐步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尤其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得到中國大陸政府的支持,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帶給歐美企業的競爭威脅日增。

中國大陸市場潛力令人期待

    面對中美貿易戰的衝擊,儘管有一部分臺商整廠搬遷至越南、印度等地區,但是由於當地的營商環境、政治環境等不如中國大陸,短期內,企業在當地經營難以複製在中國大陸生產經營經驗,面對這新局面,許多臺商朋友都是喜憂參半。

    中國大陸為了進一步擴大兩岸經貿交流,在2019 11 月,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 條措施”),自公佈之日起施行。“26 條措施”涉及為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有13 條,包括臺資企業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循環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同等享受融資、貿易救濟、出口信用保險、進出口便利、標準制訂等政策,支持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範點建設等。此外,在12 28 日決定修改《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進一步開放臺商在中國大陸投資自主性等。這些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措施,也是臺商朋友去或留的考量因素之一。

    當前中國大陸正積極推動技術創新、高品質發展,臺商朋友如果決定留下來,建議審慎評估運用中國大陸官方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優惠措施,還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會,發揮本身科研實力和產品創新能耐,一方面可以從代工轉型為自主創新,創立自有品牌,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從而使企業更好地發展。

善用政策利多轉型升級

    40 多年以来,可以看出,如果臺商只依靠轉移生產地點求生存,並不是長久之計;反而臺商二代逐步從傳統的製造業轉型到文創、科研創業等,得到不錯的成果,值得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借鑒。臺商、臺灣青年如果有意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近期東莞、廣州等城市陸續出臺了具體舉措。根據廣州市臺辦不完全統計顯示,近3 年廣州新增臺灣青年創業專案近100 個,新增臺灣青年創業就業人員近2,000 人,主要集中在資訊技術、醫療衛生、金融、服務、高等教育等領域。

    “以不變應萬變”,面對國內外經濟新的情勢,中國大陸臺商的機遇與挑戰越來越多,臺商朋友自身應該如何體認,並做出最佳的選擇,希望本文能給予臺商朋友些許啟發,在經營企業的道路上,作為掌舵人能夠駛入正確的企業發展快車道,實現企業的永續經營。

(本文作者謝慶源現為小牛津教育集團董事長、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