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59 期 (2021年3月份)

如何探索企業永續生存的經營特質作者:徐丕洲

    筆者留學日本,曾接受過嚴格生產管理的密集訓練,並擁有日本經營士證照,職場上顧問輔導的客戶都以日商為主軸。茲將探索企業永續經營、日本與中國大陸廠商認知思維不同的心得,與工商企業諸先進切磋。

一、   企業生命存續年限之比較

    根據相關研究,中國大陸中小企業的平均存活年限僅2.5年,與歐美企業的40年或日本企業的58年簡直是天壤之別。中國大陸最古老的企業是成立於1538年的六必居、1663年的剪刀老字號張小泉,再加上陳李濟、廣州同仁堂藥業以及王老居三家企業,中國大陸現存超過150年歷史老店也僅此5家;不過,經過計畫經濟時代的洗禮,其實這5家企業字號的傳承已經今非昔比了。

日本東京商工研究機構的調查資料顯示,全日本超過150年歷史的企業高達21666家之多,而在明年將又有4850家將滿150歲的生日。筆者的研究發現,日本之所以被推崇為「工匠國」,乃其企業群體的技術結構猶如金字塔,底盤是一批各擁有專長又存續百年以上的優秀中小企業,這些企業規模雖然不大,但長期為大企業提供高技術及高質量的零組件及原材料,其中不乏在全球市場上擁有獨一無二的技術,同業競爭者無法與之抗衡。

    由於日本人天生性格是追求極致完美、嚴謹、執著、精益求精,當自認為技術還不夠完美是不敢發表問世的,日本企業研發經費占GDP比例居全球第一,其核心技術專利也是世界第一,充分顯示日本對技術研發的重視。

二、   企業經營者追求的目標大不相同:

    中國大陸企業家多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如眾所周知,江浙地區的企業家善於經商,很多經營者在本業上小有成就之後,便積極展開多角化戰略,投資房地產及股票證券。

    日本的企業家則對產品的本身更感興趣,重視專業化經營。我有一位從事汽車軸承的日本客戶,對自己的產品非常自豪;軸承是祖傳家業,雖然企業規模不大,但其客戶都是豐田、本田、鈴木…等著名的汽車廠商。

    筆者認為,日本企業專注事業的經營、針對專業領域不斷精益求精與研發向上,此乃奠基幾萬家百年企業的最大主因。全球著名的品牌無論是任天堂、微軟、奔馳、豐田、麥當勞…等之企業都永遠專注於某一領域積極創新研發。

    而中國大陸的企業包括海爾、聯想…等在內的品牌,本行都沒有完全成功就開始搞投資做房地產,甚至搞保健品,忙著賺錢而嚴重忽視本業,充分顯示典型的「不務正業」,這也是日本與中國大陸品牌經營之間最大差別。日本人批評中國大陸不懂專注和創新,只會山寨及抄襲,這樣才造成中國大陸的技術水平和能力根本不能成為日本的威脅。

    由於中國大陸科技產業眾多的核心技術及使用設備都是來自日本,在中國大陸的人民生活中充斥著仰賴日本技術生產的產品,即使是國貨產品的核心技術也依然是日本提供的。依日本人的觀點認為「企業家愛的應該是產品與品牌,而不是金錢,賺錢只是經營的結果而不是經營的目標」。

三、   對技術理解的認知不一樣:

    中國大陸企業家大都認為購買先進設備比培訓技術人才來得重要,經營者會不惜巨資爭先購買新穎設備,但對培訓員工學習最新技術卻捨不得投資;有一位傢俱廠商老闆願意耗資650萬人民幣購置一台日本新設備,但是需要投資35萬人民幣培訓一批技術人員卻是捨不得,導致讓不懂操作的作業員把機器搞壞掉,只好再花48萬人民幣去維修,這種案例比比皆是,不足為奇。

    中國大陸商人背的相機都是非常高檔的,從佳能的50D5D-MAXZ甚至到IDS-MAX3,但仔細一看,他們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吾人皆知買相機容易,但捨不得花錢去學習及研究。

    而日本人買設備可能精打細算,但是學習技術比較捨得花錢,例如中國大陸設備是一流的評等100分,而日本設備評等只有80分,然而中國大陸產出的良率只有30%,但日本產出良率是90%;而獲得的效益分別為30%72%

日本用80分設備所獲得的效益遠勝過中國大陸100分設備,這就是技術水平的差距,也就是軟實力的差距,顯然設備並不是主要的,技術研發、人才才是重點。技術研發必須全面消化及全員掌握,千萬不能形成「表面看得懂,根本學不會,更是堅持不了」的企業文化。

    筆者認為堅持下去是最為困難的事,例如日本企業要求每天車間的地板要清潔10次,這樣才能保持環境清潔及產品品質,日本工廠作業員聽了之後,保證每天10次,1次都不會少。而中國大陸工廠在初期一天10次沒問題,但隨著時間過去,慢慢地每天清潔的次數會減少。由此看來,中國大陸工廠的技術指標及作業細節就在這樣的自我鬆懈中變形,進而影響產品的品質和企業信譽,長此以往何來品牌經營?

四、   對速度的定調大相逕庭;

    依筆者深入觀察發現中國大陸人做事特別喜歡追求速度、喜歡立竿見影,較不重視精確,急功近利的思維極為普遍。而日本人看起來比較程序化和呆板,但是背後卻是嚴謹、精細、執著、精益求精、專注及專業認真,而中國大陸人大都比較靈活,背後是玩弄小聰明,擅長偷工減料、自以為是、粗製濫造。

    然而事實的真相是;日本經濟發展還是超越中國大陸,彼所發展的結構都比中國大陸好得多,坦白說,日本經濟發展對於能源的消耗及對環境的破壞,畢竟跟中國大陸是不在同一層次的。

    日本發展經濟是要讓民眾受益,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而中國大陸所發展經濟用來攀比炫耀的,更可怕的是大部分民眾盲目的愛國熱情會讓中國大陸上了更多的彎路

    依筆者的看法,任何的發展都應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要想一步登天,此因違背自然規律的拔苗助長,注定要以失敗而告終,做品牌也是如此,日本的品牌諸如索尼、松下、豐田、佳能…等,都是花上幾十年的時間來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中國大陸除了老字號以外,真正市場化的品牌屈指算來,也僅是230年時間而已。

    品牌是什麼?品牌對消費者而言就是一種體驗,或者是一種可以信賴的承諾,對企業而言,就是獲取利潤的工具,所以塑造品牌從根本上分析乃是一種重大的投資,當然有些投資可以立竿見影,而有些投資可能在短期內看不到明顯的回報,而是需要等一段很長的時間之後才能看到明顯的效益。

    中國大陸河北奔業服飾的經營者曾告知,他的工廠與天津的大維製衣規模在伯仲之間,而且銷售業績比大維好,由於訂單絡繹不絕,認為並不需要進行品牌經營,然而競爭對手大維製衣深刻體驗到品牌的經營價值,所以增大品牌經營的投資,目前大維品牌的襯衫能夠出售11千元人民幣,而奔業服飾只能賣幾百元人民幣而已。要知道上述襯衫的品質、材料及工藝幾乎沒甚麼差別,奔業老闆如後悔要急起直追,那要付出多少的代價是可想而知的。

五、   雙方對規則的理解分岐:

    所謂的規則就是規定和法則,這對中國大陸人而言是完全難不倒他們的,此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彼等認為想盡方法總可以找到規則的漏洞及灰色地帶,只要弄點小聰明就可以輕騎過關的。

    而日本人懂得死心塌地的嚴格執行,日本人做事非常守時從不遲到,如因發生狀況預估無法準時赴約,都會提前告知,可見日本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具有高素質文明的國家。

    總而言之,雙方認知的不同造成企業經營思維重大的差異,真的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強求也。

(本文作者徐丕洲現為榮泰企管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