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詞差異之誤解

一、同詞不同義

( ) 縮略造成的同詞不同義

  • 在大陸「公車」是與「私車」相對立而存在的,是「公家的車」唯一的約定俗成的縮稱,報章上經常可以看到禁止動用公車辦理私事的文字。而台灣流行語彙中的「公車」是「公共汽車」或「公路局汽車」的縮稱。
  • 「勞保」在大陸是「勞動保險」和「勞動保護」兩個不同概念的縮稱,「勞保用品」指的是後者。台灣流行「勞保」是「勞工保險」的縮稱。「勞工保險」與「勞動保險」近義,但與「勞動保護」就不同義。

( ) 新舊之差

不少語詞被套入新意,導致兩岸詞同義異。

  • 「貨櫃」,大陸一直沿用其原意--「擺貨的櫃檯」;而台港澳地區則對新短的集裝集運的「Container 」賦予「貨櫃」的譯名,並因派生出一連串的諸如:「貨櫃船」、「貨櫃碼頭」、「貨櫃運輸車」等等。而大陸則另譯「集裝箱」。
  • 「書記」:台灣一直沿用其原意--「負責記錄的官員」;而大陸則用於它的新意--「黨團等各級組織中的主要負責人」。「負責記錄工作的人」大陸稱「文書」、「文秘」或「秘書」。同是「書記」,兩岸新舊之異形成對照。
  • 「機車」,兩岸原本無異,都意指「火車頭」。而目前台灣報章中的「機車」卻是與「摩托車」同義。如:果在大陸用「機車騎士」一詞,真有可能會被誤解為「火車司機」了。
  • 「號子」一詞,傳統漢語中有兩意:一為北方方言,意為「記號」;一為「集體勞動中為協調動作一人領唱眾人應和的歌唱」。而台灣流行語彙中意為「證券商」。

( ) 褒貶之差

  • 「黑店」一詞:大陸是百分之百的眨詞,意為「黑窩」、「歹人的團夥」,文革中曾大量使用。「黑店」在台灣校園被比喻為富浪漫色彩的咖啡廳。
  • 含意上褒眨反差分明的有「脫產」一詞:大陸用語含意是「脫離生產」,常用常見的有「脫產幹部」、「脫產學習」等等,都屬正常的好事,詞意上為中性偏褒。而台灣用語在法律上則釋為「當事人為逃避法律責任,將其擁有的財產隱匿或分散,屬違法行為。
  • 「掛鉤」:大陸引申義為單位與單位之間建立協作聯繫。如:「廠校掛鉤」,是建教合一的好事。而「掛鉤」在台灣則非良言,用意多指黑社會中的聯絡,大陸稱之為「勾結」的行為。

( ) 範疇之差

  • 成長:原屬生物學範疇,在大陸使用極為頻繁,如:一代新人在成長、千萬個霜鋒在成長。台灣用語則更偏向經濟範疇,讓「成長」涵蓋了「發展」和「增長」兩義。如:經濟成長、人口成長率等等。

( ) 縮略語與翻譯詞不謀而合形成的差異

大陸的一個縮略語與台灣的一個翻譯詞不謀而合,都使用了這兩個完全相同的漢字。

  • 「影展」:大陸用語「影展」是「藝術攝影作品展覽」的縮稱。台灣用語「影展」是英語film festival 的意譯 ( 大陸則直譯為「電影節」 )

( ) 黑白之差

  • 「白條」一詞:大陸正式用語意指用白紙當成發票的憑據。常說的「打白條」便是這麼回事,是財務管理的漏洞之一。而台灣黑話「白條」指的是警察,與警察局的黑稱「條子館」同出一源。大陸也有「條子」一說,指的是短函,通常上級為謀私利或說情寫給下級負責人短函,便稱之為「遞條子」。
  • 兩岸的「工讀生」的含意也相去甚遠:在大陸未成年而犯罪或常有劣跡的少年被集中勞動學習的地方叫「工讀學校」,與台灣的「少年感化院」頗有近似之處。「工讀學校」中的學生就叫「工讀生」,與台灣校園中邊打零工邊讀書的「工讀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黃牛」:它的第一義為牛的品種,它的第二義引申為非法販賣有價證券或其它投機行為的人,兩岸皆無異義。「黃牛」在台灣用語中有做為動詞的語例,產生了第三義--「變卦」或「食言」,這是大陸所沒有的。「黃牛」在大陸用語中加上一個「老」字,便反樸歸真,成了「勤勤懇懇」的象徵了。

( ) 寬窄之差

同一個詞,海峽兩岸人意涵蓋面的寬窄不一,形成差異。

  • 「書局」一詞: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大陸實施的是單一的售書系統--「新華書店」,「書局」一詞基本上只出現在老牌的出版社「中華書局」的牌名裡,這與在台北街頤,書店的招牌上「書局」二字隨處可見的景況,大相逕庭。

( ) 引申之差

  • 台灣報界將心理學術語「情結」、社會學術語「互動」引入流行語彙;大陸將地質學術語「滑坡」( 台灣用語「滑動」 ) ,物理學術語「向心力」引入流行語彙,都造成兩岸「同詞不完全同義」現象。
  • 「五鬼搬運法」:台灣金融領域曾用其喻指「資金外逃」( 抽逃資金 ) ,這對大陸讀者來說是絕對的新鮮。
  • 原為地質學術語的「滑坡」:意指地表斜坡上大量土石整體下滑的自然現象。現廣泛喻指事業不景氧或倒退,如:防止生產滑坡、財政收入扭轉了連續幾年滑坡的被動局面等等。「滑坡」的引申還株連了「爬坡」一詞。「奮力改變不景氣局面」時,有時用了「爬坡」。 

二、同音不同詞

1.個別的台灣用語在大陸極易因同音或近音而引起誤解。

  • 「車掌」在大陸絕對陌生,大陸聽成「車長」。
  • 「大陸貨」因地而異,在大陸百姓口中自然轉化成口語「地產」或「國產貨」。在大陸使用「大陸貨」一詞,概可能被聽成是「大路貨」,二者發音完全相同,「大路貨」意指低檔暢銷的民生商品,如:貌不驚人的毛巾、布衣、碗筷、鞋帽都在「大路貨」之列。同時還有「大路菜」一說,指的是種植廣、價格低的蔬菜,如:油菜、蘿葡、土豆、茄子等。
  • 台灣用語「智障」一詞,大陸的說法是「弱智」,因而「智障」。有可能被聽成是同音的經濟名詞--「滯漲」。

2.有些台灣用語可能在大陸上會引起近音上的誤解

  • 「山胞」:大陸用語為「高山族同胞」,且無任何形式的縮略,因而「山胞」就極可能會被聽成「三胞」,即大陸上對「華僑、台灣同胞和港澳同胞」的簡稱。
  • 資訊:大陸目前還沒有可以完全對應的用語,目前是暫時以「信息」代之( 儘管「信息」只是資訊全部含意中的一部份 )

三、同詞不同音

幸好這類詞沒有幾個。

  • 首當其衝的是「垃圾」,台灣目前的讀音是「勒射」和大陸目前的讀音「拉基」相去甚遠。
  • 「和」大陸發音為「河」;台灣發音為「汗」,儘管偶爾也發「河」音,但廣播電視中以「汗」居多。
  • 「角色」的「角」:台灣發音:腳,大陸發音:決。
  • 「癌症」的「癌」:台灣發音:炎,大陸發音:皚。
  • 「剝削」的「削」:台灣發音:霄,大陸發音:薛。
  • 「企業」的「企」:台灣發音:氣,大陸發音:起。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