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37 期 (2019年5月份)

資本市場成為中國大陸經濟領頭羊作者:李孟洲

  財產性投資有兩大市場,分別是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這兩個市場的興衰,總是深刻影響任何經濟體的總體經濟榮枯。以中國大陸而言,在過去十幾年期間裡,房地產市場曾持續挑起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大樑」,對中國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成長貢獻程度非常突出;但其這項角色地位,至今年顯已讓位給資本市場。換言之,以股票、債券交易為主體的資本市場,當今已取代房地產市場,成為中國大陸經濟的領頭羊。

  上海股市籌設科創板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資本市場此番脫穎而出、被賦以重責大任,是習近平親自主導的布局。人們當記得,去年115日,首屆「中國大陸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揭幕時,最具新聞性的部分,並非中國大陸積極開放市場、擴大進口,而是宣布上海股票市場將籌設「科創板」,及試行股票上市申報制。這項宣示,擺明北京中南海要給中國大陸股市灌注「科技創新本夢比」要素,如同打造「中國大陸版納斯達克」,相當具有新意。

  當時,較敏感的投資者已領會到,中國大陸股市要「回春」了,因而紛紛加碼投入資金,也帶動了陸股買氣,使市場行情「由剝而復」。以滬股綜合指數為例,原本在去年下半年疲弱無比,連偏低的2500點關卡都不只一次失守;惟去年末、今年初開始逆轉向上,持續揚升,至今年第一季內已衝破3000點大關,且大有收復去年初中美貿易戰交火前3500點高位之架勢。至於深圳股市行情同步上揚,自不在話下。

  股市復甦,比房地產市場發熱更有益於中國大陸經濟。以往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畸形發展」年頭,社會上的產業、信貸資源,有相當大比例被投注到不動產交投、開發之上,其不但嚴重擠壓實體經濟發展,甚至造成房價全線飆漲,而衝擊社會安定。

  相較之下,股市行情堅挺向上,可便利適格之公民營企業取得「直接融資」,不須支付貸款利息即能擁有經營發展所需的「銀彈」。另方面,股民在市場上隨時可低進高出,獲利者迅速兌現利得後,無論是再軋進買股,或作個人擴大消費用途,都能助益整體經濟增長。

  顯然在這個考量下,今年初起中國大陸政府悄悄改變了貨幣政策,從過去的「鬆緊適中」轉為「中間偏鬆」,給陸股增添活水。其具體作法是採取降準、逆回購央行票券等手段,擴大對市場釋出資金;表面上理由是要定向挹注實體經濟、小微企業資金需求,實際目的是要壓低市場利率,及準備必要時調降央行基準利率,以鼓勵老百姓提出存款,投入資本市場,或擴大消費支出。

  國際因素推波助瀾

  這是今年初以來陸股行情表現亮麗的重要原因;而此期間除陸股頗受政策面垂青外,陸債市場亦未被主政者冷落,如今年3月,中國大陸政府為一般民眾開辦小額投資地方政府債券業務,100元人民幣即可投資,是為著例。

  但嚴格說來,中國大陸這一波資本市場熱潮,背後實有國際因素的推波助瀾。直白地說,其主要是美元升息循環弱化、預期今年再升息次數減為「頂多一次」,因而使中國大陸金融政策面鬆了一口氣。中國大陸資金外流壓力減輕,人民幣匯率也有了回升動能;如此實頗有助於中國大陸實施寬鬆貨幣政策,以加持資本市場,及將該市場引為今年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領頭羊。

  儘管如此,中國大陸資本市場仍有諸多「老毛病」,須加速整治;如股市財報信度較差、內線交易頻生,還有債券市場信用強度不足、倒帳事例頻傳等。這些弊端若不儘早、儘量消除,則中國大陸資本市場發展前景仍難免有侷限。

(本文作者李孟洲現為報社主筆、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