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38 期 (2019年6月份)

美中貿易衝突升溫與臺商應有之處置與認識作者:童裕民

美中貿易爭端經過11輪談判,迄今仍未達成共識,美國510日祭出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提高至25%,受影響的商品多達5,700多項,幾乎影響所有產業,中國大陸回擊對60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徵25%、20%或10%進口關稅。

另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 6 17 日將召開公聽會,討論 3,000 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清單是否加徵 25% 關稅,若通過,一週後(6 24 日)包括筆電、智慧手機、智慧手錶等 3C 商品都將納入加稅名單。美中貿易衝突再次升溫,該兩大經濟體與我經貿關係均極為緊密,臺商難免遭受魚池之殃,應審慎應變。

短期尋求避免關稅損失之道

在應變處置措施方面,首先,在短期尋求避免關稅損失之道。美中談判破裂,臺商如措手不及。建議一方面確認產品是否在名單中,檢視適用的進口稅則稅號是否是正確,修正報關價格,並評估其影響程度;另一方面加強與供應商協調溝通,進而擬定訂價策略,調整供應鏈與產地,以避免關稅重大損失。此外,還可以考慮利用美國現有自由貿易區、首次銷售原則、復出口退稅等機制,以降低進入美國之報關價格,以降低關稅成本。

其次,中期透過分散出口地、移轉訂單等方式來降低衝擊。製造企業臺商考量關稅影響與相關租稅協議,可以透過併購分散供應鏈及增加海外生產據點,就近供應客戶。臺商也可思考從大眾市場轉型專攻利基市場的經營模式,往小眾、高階的利基市場移動。

中國大陸製造優勢將衰退,臺商企業需建立海外生產據點,包括擁有政策利多的美國,以及具有TPPRCEP等經貿協議的東南亞國家,例如越南、泰國和印度等。臺商可以透過併購來加速進行全球化布局,而併購的正面效益,必須取決於併購前的縝密規畫、併購中的有效溝通與執行,以及併購後的完善整合。

中長期致力分散市場和產業升級

 長期加速全球化的布局與轉型升級。長期策略上,企業需重新檢視生產價鏈及商業模式,積極布局進入終端市場,思索如何加速全球化的布局,以因應地域性營運風險,並進行轉型升級,掌握研發、關鍵零組件、解決方案和通路等高附加價領域,在全球產銷的價鏈中佔有更重要的戰略位置。企業必須縮短其產銷流程,低人工成本的地區未必就是最有利的生產基地,企業設廠眼光應從低成本轉向終端市場,通盤考量物流成本、關稅、供應鏈、原物料等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中貿易衝突全面開打的18個月之內,美國與中國GDP成長率可能分別下滑2個百分點,美國甚至可能因此出現經濟負成長。全球經濟都將受到波及,亞洲整體GDP成長率則恐在12個月內減少2個百分點;歐洲甚至可能步入經濟衰退。對臺灣而言,美中貿易衝突雖有可能帶來短期的轉單效益,貿易戰若升級且時間拉長,經濟成長可能受創。此外,貿易戰升級可能造成投資熱錢抽離亞洲市場,亞洲各國將面臨貨幣貶值的沉重壓力。印尼與菲律賓可能成為貨幣貶值壓力最大的國家。

全球經濟將受到拖累

目前的貿易制裁與相互報復都是小菜,接踵而來的科技戰、貨幣戰,將是長期難以避免的局勢,影響所及不容小覷。美中貿易衝突其實就是美中競爭國際主導權及各項國際組織規範、制度等發言權,也就是,全球權力結構的霸權爭奪戰。美中貿易衝突猶如兩隻大象打架,我們要小心不要被踩到;美國制裁華為後,進一步呼籲盟友拒用,對臺灣而言,恐將面臨選邊站的難題,韓國不敢輕易表態選邊,值得我們借鑒,以免得罪任何一方都不好。

(本文作者童裕民現為開南大學物流與航運管理系所專任副教授、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