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38 期 (2019年6月份)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已落幕 前進的路障仍待移除作者:高 長

(2019)4月底,中國大陸在北京召開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有來自38個國家的領導人和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IMF)92個國際組織、150多個國家的各界代表參加。三天的議程中,共舉辦了12場分論壇、一場企業家大會和各國領導人圓桌峰會。

大會的主題為:「共建『一帶一路』、開創美好未來」,各分論壇的子題,除了延續上一屆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議題,另新增智庫交流、廉潔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綠色之陸、創新之路、境外經貿合作區,以及地方合作等主題。

「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意圖,旨在加強與沿線國家合作,投資建設港口、鐵路和公路等基礎設施,打造更為高效的貿易區域網絡,轉移和釋放中國大陸製造業的過剩產能。其次,中國大陸也試圖透過「一帶一路」計畫引導國企對外投資,一方面帶動國內需求,又能擴大與沿線國家之貿易,成為扭轉經濟成長低迷的新動能。

高峰論壇是年度中國大陸政治外交工作重點

不過,一些西方國家認為,表面上「一帶一路」倡議強調經濟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沿線各國合作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實質的意圖是要建立一套以中國大陸為軸心的制度,擴大經貿勢力,造成參與國對中國大陸的高度依賴;也就是說,中國大陸的真正企圖是要強化大國地位,在世界各地建立戰略灘頭堡,以獲得地緣政治的實質性影響,進一步挑戰美國的全球影響力。

這次高峰論壇可說是中國大陸再一次展現實力的政治秀,相較於兩年前首屆高峰論壇,本屆中國大陸官方的態度似乎低調一些,顯示推動「一帶一路」的戰術或已做了微調。譬如說,習近平在開幕典禮的專題演講強調,要「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規則標準」;要「按照普遍接受的國際規則標準」進行營運、採購、招投標;「共同以零容忍的態度打擊腐敗」,「確保商業和財政上的可行性」;「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等論述,都是首次提出的。

習近平的公開談話態度之所以改變,推測一方面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或想藉這次機會正面回應美國的各項指控,例如關於市場准入、技術轉讓、政府補貼、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另一方面,主要是因為該項倡議推動5年多來出現了一些問題,在國際上引起很多負面的評論,甚至已引起參與國的質疑和反彈,想藉此機會釐清,展現誠意。

「一帶一路」計畫最受國際詬病的是有關「債務陷阱」的問題。由於其中有不少合作項目是基於政治而非市場導向決定,且大都缺乏透明招標過程,國際放貸行為不夠嚴謹,因而導致債務危機頻傳;相關國家因為無法償還巨額貸款,不得不退出合作項目,或是重新談判合約的有關條款。

債務問題已使得部分國家對「一帶一路」熱情下降,譬如馬來西亞馬哈迪政府取消三個由中國大陸支持的合作項目,包括200億美元原訂與中國大陸合作的東海岸鐵路計畫,與兩項天然氣管道計畫,取消的理由是成本高昂;緬甸政府表示要永久擱置中國大陸投資的密松大壩(Myitsone dam);巴基斯坦政府也呼籲對中巴經濟走廊(CPEC)重新進行評估。

債務陷阱備受國際詬病

除了債務問題,當地人直接受惠的程度、海外貪腐問題,也引發議論。由於「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大都由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操控,採取一條鞭式的營運模式,用的是中國大陸的原材料、中國大陸的勞工,對於當地就業機會創造和社會經濟的貢獻很有限;透明度不夠、合規程度不夠等問題層出不窮。譬如寮國與中國大陸合作建造的泛亞鐵路中段「中老鐵路」,由中國大陸國有銀行融資、支付給中國大陸建商和中國大陸工人;又如,中國大陸在緬甸的投資,過去與當地軍政府合作,弊病貪腐叢生,同時並未達到促進當地工作機會,契合當地發展的期望。

此外,「一帶一路」的海外投資,並未擺脫中國大陸傳統的外援模式,也就是較著重上層關係;中國大陸主張輸出基礎建設,在實務運作上卻由國企通吃,忽視財務的可持續性;而參與國的高層官員主導,行政支配取代市場分配資源,政績工程造成財政支出過度,更衍生貪腐弊端,引起社會反彈。

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依據中國大陸在亞洲、中東、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太平洋島嶼等地區的10項建設計畫,統整研究後列舉「一帶一路」項目可能帶給參與國家7大風險,主要包括不可持續的財務負擔、侵蝕國家主權、缺乏透明度、偏離當地經濟需求、地緣政治風險、負面環境影響和腐敗等,並進一步提醒各個參與國家,慎防掉入債務困境、合約背後的陷阱中。

「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上呈現兩極化的評價。支持者如中東歐16國,以及鄰近的奧地利,南歐的希臘、葡萄牙,地中海國家馬爾他等都與中國大陸先後簽訂合作文件和備忘錄。近期受到矚目的是,全球七大工業國之一的義大利頂住了美國和歐盟的壓力,今年3月間與中國大陸簽署《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諒解備忘錄》。

不過,有許多國家對於與中國大陸合作持保留態度,其中,美國、印度的反應最為激烈。美國憂慮的是中國大陸在全球的影響力上升,威脅美國霸權地位;國內鷹派人士甚至將中國大陸視為正在通過掠奪性貸款攻城掠地的新興帝國,積極遊說其他盟友抵制「一帶一路」計畫。而印度做為南亞的大國,則是擔心中國大陸進入南亞,會影響印度的國家利益。

東協10國面對中國大陸的外交攻勢,欲迎還拒,一方面強調「東協中心性」與中立性,態度顯得謹慎,另一方面,基於經濟利益以及鄰近中國大陸的地緣關係,早已利用東協中國高峰會的時機表態支持「一帶一路」。東協各國也在「一帶一路」架構下分別與中國大陸簽署諒解備忘錄或是相關合作協議,並都已加入亞投行成為創始會員國。本屆北京高峰論壇,東協10國除印尼由副總統代表出席外,其他各國元首皆應邀出席,包括去年上任後對「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強烈批判的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

前進路上障礙重重有待克服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債務陷阱說」在東南亞引起不少迴響。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事件引起國際輿論譁然,也使得東協國家對於「一帶一路」相關建設項目,是否帶來債務陷阱與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的現象更加小心。其他「一帶一路」合作項目遇到阻礙,還有進度嚴重落後的印尼雅加達和萬隆之間的高鐵建設,泰國境內的中泰鐵路建設,緬甸基於主權受到侵蝕理由,表示要永久擱置陸資的密松大霸。

此外,包括越南、斯里蘭卡、巴基斯坦、馬爾地夫等國家,已意識到毫無條件的接受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合作項目之投資,可能會導致主權喪失,因而在當地社會上已出現大規模抗爭行動。中國大陸與沿線國家之間在有些「一帶一路」合作項目上出現齟齬時有所聞。中國大陸為了達成地緣戰略的意圖,出現紛爭的一些合作項目,通常雙方會坐來重新談判,中國大陸最後大都會讓步,以減免債務的方式避免合作破局。

不過,面對國際的質疑聲浪有增無減,中國大陸官方的公開發言已較過去謹慎,同時策略作為似乎也做了一些改變。有報導指出,自2018年開始,中國大陸企業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大型全球計畫中達成的交易規模小於前一年;近半年來,中國大陸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在全世界各地的投資活動,包括「一帶一路」國家在內,更出現急劇下降現象。無論如何,今後「一帶一路」計畫會如何發展,仍將持續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

(本文作者高  長現為臺北企業經理協進會理事長、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