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74 期 (2022年6月份)

上海疫情封控,撼動臺商生產基地不動的思維作者:林中和

   正當歐、美、日等國新冠防疫政策逐步向「與病毒共存」靠攏之際,中國大陸上海市面對3月底新一波疫情來襲,竟再度比照武漢,實施所謂「全域靜態管理」,亦即採取封城控管、堅持「動態清零」的措施。受政策波及,上海周邊及蘇州、昆山、太倉等臺資科技廠商群聚的長三角地區,陸續因物流阻斷,原物料及零配件斷鏈,陷入工廠停工的困境。這幾乎是重演2020年疫情爆發時的全球供應鏈斷鏈危機,也搖撼了臺資廠商生產基地不動的心思。

    眾所周知,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為全球汽車、半導體、3C電子科技產品的生產重鎮。根據上海的GDP估算,僅僅上海一地,每天就是18億美元的產值。停產一天的話,18億就沒有了,一個月下來粗估就達500億。如果再加上昆山、蘇州、太倉等地,更是驚人的天文數字。對於當地政府重視的指標中大型廠商而言,儘管難逃今年營收預估下修的命運,原本家底雄厚,總能撐到納入領先復工的「白名單」;但屬於供應鏈群裡「螺絲釘」的中小廠,則正處在生存危急邊緣。

    根據身處封控中的臺資科技大廠透露,筆電部份訂單或可能疏散移往成都、重慶等地的生產據點製造,伺服器、通訊設備及穿戴裝置等產品,受供應鏈聚集在華東當地附近的牽制,根本無法動彈。其次,封控期間在廠區實行「閉環管理」,大概只能5%~40%不等的生產率,卻必須支付100%的員工薪資,以及廠內所有生活開銷,費用負擔倍增。問題關鍵在於,即使上海、昆山等地指標性大廠復工,就是先把成品清運出去而已。由於長三角地區電子零組件供應鏈依然深陷在靜態管理的泥淖,營運的挑戰短期難解。尤其,有企業調查廠內員工復工意願,在被關怕了的驚慌心情下,竟然僅有五成願意續留。換句話說,復工後又將立即面對有訂單,缺人力、缺零配件的障礙。生產體系重建與產業鏈重塑,成為繞不開的難題。

    然而,真正讓臺資科技大廠關切的,不僅僅是短期內的復工而已,更關注的是「動態清零」的政策,伊於胡底?「動態清零」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親自指揮部署的基本總方針,防疫政策似乎也隱含著政治性。在11月中共二十大會議前,可以預期中國大陸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是「維穩」,調整「動態清零」政策的機會不大。如此一來,年底前究竟還會不會再來一次「全域靜態管理」?2020年一次武漢封城、20219月底的大規模限電,再加上此次的上海封城等突發事件,都已讓包含臺資在內的外資廠商心悸不已,未來還有多少不可預期的突發變數呢?

  就投資設廠的觀點,人力資源、市場等條件,固然是巨大的誘因,可是政治的穩定與環境的可預測性,方為最後敲定進退的關鍵因素。而以中國大陸歐盟商會為首的歐美外資質疑這次上海突發封城,認為因防疫政策干擾,中國大陸市場作為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已經下降,今後恐將掀起一波出走潮。

  再反觀長三角地區的臺資科技廠商,中美貿易戰硝煙,加上美國推進的產品去中國化,早已逼使臺商外移了3~4成的產能。舉例來說,飛速成長的越南今年第一季出口額高達深圳2倍,就是中國大陸外資出走使然。目前臺商在中國大陸留下未動的生產基地,原本是鐵打不動的基本盤。可是,橫在眼前的,美國是否會對中國大陸在俄烏戰爭的偏俄立場而發動新制裁?動態清零政策何時方休?面對人力資源的匱乏與高漲,又將何去何從?當這些問題交錯困擾廠商之際,勢將催化了臺商驛動的心思,一場鴨子划水的新遷移佈局於焉開啟。

(本文作者林中和現為外商MNC商務顧問、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