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83 期 (2023年3月份)

數位浪潮及疫情後,企業因應供應鏈重組及數位轉型之道作者:陳子昂

   COVID19疫情、美中貿易戰、貨櫃塞港、俄烏戰爭、ESG發展等,背後都代表著彈性適應風險的「韌性」能力。疫情之後,企業不斷追求的「效率」已非顯學,取而代之的是彈性、適應力的「韌性」。

一、美中科技戰演變成「一個世界,兩套系統」,臺商多以市場為重

    美中科技戰火延燒,美中科技將呈現脫鉤,導致下世代技術不排除出現「一個世界,兩套系統」以上標準,台商將依市場決定技術發展方向。我國廠商單純遵循「國際標準」制訂的大方向靠攏,未來真有中、西方分歧的標準規格,推測我國發展仍是往歐美主導之全球標準靠攏(尤其是政府主導的技術發展),但臺商不會選邊站,並優游於「一個世界,兩套系統」的雙供應鏈體系。

    因為美中都是臺灣資通訊廠商的重要市場,無法顧此失彼,面對美中科技戰,臺商應採「左右逢源」策略,盤點產業技術來源與市場佈局狀況,既要成為美國供應鏈安全的一環,同時保有現有中國大陸供應鏈體系及市場,以降低企業未來的營運風險。

 

二、數位轉型備受重視,企業紛紛上雲,政府全力推動

    Covid-19疫情重塑人類生活新常態,為滿足遠距新常態,許多企業將舊有IT系統雲端化,進而帶動全球數位轉型意識抬頭。根據iThome 2021 CIO大調查,疫情後,有62.5%的大型企業加快數位轉型的腳步,31.3%企業提高數位轉型預算。再者,美國科技媒體VentureBeat更預測,在生活新常態下,2025年時企業對公有雲的支出將會超越傳統IT,可見對於雲端服務的數位轉型已是不可逆趨勢。

    我國方面,從資策會近3千家台灣企業2020年數位轉型程度健診調查顯示,高達45.7%企業仍未啟動數位轉型,僅有20.3%企業的數位轉型已經產生營運綜效。若業別區隔,卻有高達50.4%製造業仍未啟動數位轉型,高於服務業的43.5%。進一步分析製造業關切議題時,其對於庫存管理與數位供應鏈具高度興趣,反應業者在面臨劇變環境下對於市場變化快速、多樣少量生產、短鏈等能力之需求,顯見台灣企業明顯具備較深的危機感,其就數位轉型之意識高於全球,但在進行程度方面,則普遍仍處於初步階段。

    至於雲端服務結合AI方面,Oracle預測2025年時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會導入AI技術,因此企業的數據量預計將增加600倍,同時外部資訊安全威脅也會大幅增加,使得多數企業難憑藉一己之力滿足所有IT需由,因此具外包性質的雲端服務成為企業IT最佳解方。因此,雲端可說是AI的根本,企業必需先導入雲端化的系統,才能開始進行數位轉型及相關數位科技的選用。

    有鑑於此,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於20217月推出「台灣雲市集」平台,由政府嚴選服務不中斷、資安達標的服務供應商,上架雲市集後,中小企業即可用「訂閱制」方式採購雲市集的軟體服務,最高可獲得價值三萬元的點數補助。截至20228月底,已有超過3.2萬家企業申請雲市集,其中以九人以下的小型企業佔85.74%為最大宗。在產業類別上,批發及零售業占37.8%,、住宿及餐飲業占32.6%,兩類產業占最多。顯示受疫情影響,這兩大產業最積極參與數位轉型。目前雲市集有十五類雲端解決方案,包含行銷推廣、開店平台、雲端收銀(POS)、行動支付等雲端軟體。

三、積極培育數位化人才,優化管理跨世代人才,並落實「企業文化與數位化趨勢」與時共進

    人才缺口一直是企業發展的痛點,隨著供應鏈數位轉型重要性日益提高,數位化人才缺口問題將更擴大。尤其數位人才需求的競爭更白熱化,此競爭將要求企業在招募時採取更聚焦的方式,尋找具特定領域、特定專長的人才。

    當員工是眾多世代的組合時,企業可優先考慮「再培訓」資深員工使其適應數位化需求,以快速形成企業需求的數位人才庫,而其豐富的知識與經驗,以「導師制度」傳承下一代員工,並鼓勵知識的共享;至於千禧世代、Z世代具較高意願和動機與數位技術結合,如機器人、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等,此結合能讓企業累積數位技術、人才雙向學習之機會。

    後疫情時代,如何善用企業文化管理遠距員工的認同、歸屬感,進而留住員工,將成為課題。而且企業應致力於「企業文化與數位化趨勢」能與時共進,如此數位化人才才能源源不斷。

四、政府可逐步盤點並擴大屬於台灣的「穩定供應鏈」清單

    中國大陸舉辦「二十大」強調要自力更生發展高科技,贏得關鍵核心技術的爭奪戰。另一方面,美國管制半導體技術出口更新「臨時通用許可」,中國大陸IC設計尋求海外廠代工因此受到嚴格限制。美國半導體設備供應商應材 Applied Materials、科林 LAM Research、科磊 KLA開始從中國大陸晶片公司撤出員工,美國銀行分析這些限制讓半導體設備廠的2023年營收減少70億美元,尤其是全球70%市佔率的前五大半導體設備廠,依序為應材、艾斯摩爾ASML、東京電子Tokyo Electron、柯林、柯磊。其中,中國營收占比最高的應材 Applied Materials衝擊最為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加緊授權「中國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持續建立「信創白名單」,遴選本土供應商,加速取代美國技術,目前為止已有1,800家橫跨個人電腦、晶片、網路和軟體的廠商名列其中。美國也推出類似的「乾淨網路」策略,嚴格篩選網通供應鏈體系的國家背景。

    為此,政府可盤點「穩定供應鏈」清單,也就是能穩定供應台灣產業鏈的廠商,設立各項足夠穩定的標準,能夠及時反映上述「信創白名單」或「乾淨網路」等不同國家策略的衝擊。同時,協助更多台灣廠商能夠入選上述的「穩定供應鏈」清單,藉此實質提升台灣未來整體供應鏈的不可替代性,成為各國倚賴的供應夥伴。

五、智慧浪潮下兩岸均積極發展數位科技,台商可結盟及抱團取暖,隨時評估兩岸競合新局勢

    中國大陸已是我資訊相關產品之最主要生產基地,兩岸資訊系統產業目前在客戶與產品上仍有差異,雖存有競爭,但多屬分工性質。剖析中國大陸將重點發展的工業互聯網、數位中國、美麗中國、健康中國、人工智慧等,都與我國現正積極發展的五加二產業創新政策及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具有高度重疊性。尤其是中國大陸政府積極建構半導體產業聚落的的決心下,台灣半導體相關產業雖仍具有優勢,但在大陸政策補助與業者積極購併下,差距已逐漸縮小,競爭形勢更為劇烈。

    觀察兩岸對於數位科技產業的擘畫發展,許多部份有重疊性,因此面對中國大陸的產業競爭與內需市場,唯有利用腹地,發展台灣自己的獨特性(利基領域)、差異性,才能在全球數位經濟浪潮下的競局中脫穎而出。

    展望未來,在智慧浪潮下兩岸均積極跨入新興應用,包括5G、人工智慧、物聯網、雲端服務等新領域,將成為下一波兩岸新興產業競合的重點,而在大陸具內需市場與政策、資金大力引導與扶持下,我國業者更需籌組產業聯盟及構建生態系,以審慎因應兩岸產業競合新局勢。

(本文作者陳子昂現為華南金創業投資公司董事、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