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86 期 (2023年6月份)

面對美中高科技戰持續與世局的不確定性和政經變化,臺商應有的認知與應變作者:林永法

一、新冠肺炎疫情三年改變了企業經營環境

    2020年起至2022年,世界多數國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與恐慌中渡過,不僅牽動了政府作為,也破壞了傳統按部就班的企業管理觀念,對於企業的操盤者更是步步為營,為企業的永續經營創造續航力,以免在疫情的亂軍中出局。因此,企業為了渡過難關,無論在銷、產、勞動及財務面,可以說是殫精竭慮的使出生存的本事,以因應挑戰,也產生了不少因應疫情的破壞與創新。因此,在經過疫情洗禮後,企業面臨的是全新調整改變過的經營環境與管理環境。這隻黑天鵝,雖然暫告一段落,但是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看法,仍然存在隱憂,因此,臺商企業仍有繼續關注的必要。

二、美中貿易戰促成了臺商的分散投資布局

    2018年起川普擔任美國總統開始,2018322日簽署備忘錄,宣佈以「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秘密」為由,依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指示美國貿易代表對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涉及商品總計估達600億美元。76日,美國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大陸輸美商品徵收25%的額外關稅。中國大陸商務部同日作出反制措施,對價值340億美元的美國輸華商品徵收25%的額外關稅,其中包括美國向中國大陸出口最多的貨品大豆。中美貿易戰正式開始。2019510日,美國將2,000億美元中國大陸輸美產品的加徵關稅稅率,自10%調高至25%,但這批清單以網通裝置、電路板等零組件為主。同年81日,因川普政府不滿中國大陸政府對美國農產品的購買進程,宣布自201991日起,對餘下價值3000億美元的所有中國大陸輸美商品徵收10%的關稅。幾乎涵蓋所有貿易商品,藉此威嚇、逼和,以使中國大陸在美國關切的貿易逆差、體制議題有所讓步。

    由於美中貿易戰對中國大陸臺商出口至美國之產品被加徵高額關稅,因此影響臺商的競爭力,因而加速造成臺商的移動,呼應新南向政策的移動,進行分散投資布局。

三、美中科技戰與國安戰重新定義了多元供應鏈

    美國拜登總統於20211 20 日就任,在對中貿易戰方面大抵維持川普總統時期既有的型態,然而後來發展成具體的科技戰。美中科技戰具有相當的針對性,主要針對新興科技(如5GAI)、特定企業(如華為)。手段則包括:外人投資國家安全審查機制、出口管制措施限制美國輸出關鍵與基礎技術、禁止美國聯邦機構在關鍵技術系統中使用特定電信和影像監控服務或器材、及5G 乾淨網路計畫限制中國大陸業者參與美國電信網路建設及提供電信網路設備。[1]臺商在美中科技戰的夾縫中,有些產業受益,也有些產業受害,大體而言,受益多於受害,同時也突出臺灣產業的韌性以及在世界科技產業供應鏈中佔有不可缺席的地位。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在主要市場開始採取友岸外包策略,包括鴻海、和碩、緯創等科技大咖,為配合「中國製」與「非中國製」雙供應鏈成形,大舉前往東南亞及印度投資。[2]

四、臺商對往後世界新經貿情勢應有的認知

    臺商應認知到,因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獲利的臺商不一定持續獲益,不利的不一定轉變為有利。在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的夾縫中,部分產業之臺商因而獲益,尤其是半導體產業。不過依據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專家觀察,在美中科技戰下,為了迎合美國的需求,未來半導體業生產基地面臨分散的壓力,也不排除中長期美國希望能在當地生產。另一方面也須留意後續中國大陸供應鏈去美國化下臺廠受益程度的變化。即目前市場對於中國大陸去美國化趨勢下,臺灣半導體業在近年來確實受益,而後續狀況則端視中國大陸建立自主可控供應鏈的速度、臺廠技術升級的快慢,以及美國政府的態度,加上兩岸之間的關係。否則中國大陸去美國化的態勢,對於臺商來說僅能是短期利多,而非中長期的效益。[3]

尤其在美中競爭的長期趨勢下,地緣政治的格局發展逐漸成形,企業的供應鏈開始可能被迫選邊站,對臺商而言,更是一大挑戰。

五、臺商如何應變?

    這三年來因為疫情、貿易戰與科技戰等三隻黑天鵝,造成對企業新的供銷關係的衝擊以及供應鏈的重塑,同時國際產業發展趨勢及重心已經改變, 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與管理方式已經改變。因此,臺商無可避免地要有相應措施,以因應時代的變化。臺商的應變方式大致可歸納以下幾個方向:

(一)繼續留在中國大陸作為生產基地:

依據市場的分布,如果是以中國大陸作為主要市場,無妨繼續在熟悉的領域熟悉的環境繼續耕耘,但是因為三年來中國大陸的經貿環境以及產業供應鏈關係,已經產生若干變化,因此,仍應仔細評估自身的立地條件,衡量企業的競爭力,以及提出因應變化的對策,企業才能免於在新一波的競爭中遇到挑戰。臺商如果是以外貿市場為主,則因為在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下,如果是在中國大陸生產的產品出口至美國,會受到加徵關稅以及去風險化的影響,因此只有中國大陸生產基地,恐不利於出口外銷美國市場。

(二)全部遷移中國大陸生產基地:

    由於臺商在中國大陸建立的生產基地,多已2030年,對於中國大陸的生活習性、幹部養成以及企業操作模式多已成型。雖然為因應世界經貿情勢的變遷,以及臺商的二代接班與傳承問題,有些臺商可能選擇全部遷移中國大陸生產基地。然而對於已經植根於中國大陸的臺商,如果選擇結束中國大陸生產基地,姑不論要結束營業所面臨的各項問題,意味著要放棄了中國大陸市場,臺商應有預案應對。一般而言,如果臺商因為年歲關係準備退出企業舞臺,可能選擇關廠一途,也可能選擇出售或出租等變通方式處理。

(三)部分保留中國大陸生產基地部分遷移的分散投資布局:

    目前多數臺商選擇的是,在經貿變局的趨勢中,先穩紮穩打,選擇保留在中國大陸長期建立的生產基地,在此基礎上繼續在其他國家投資,形成雙軌或多軌的供應鏈。最理想的是,在臺灣、中國大陸及其他國家都有生產基地,以因應世界經貿情勢的變化,但是管理幅度太大,不是一般中小企業所能負荷。然而臺商面對分散投資布局新局勢,前往其他國家投資的最大困難,將是語言不通、對當地市場與法令不熟悉,難以找到適當人才派往各地的問題。雖然臺商會大量啟用當地人,但不論是當地製造或內需開拓,將比以前在中國大陸更艱困,臺商須及早因應並儲備人才。臺灣原本熟悉的中國大陸與美國市場,可多運用其「雙循環」與「友岸外包」、「短鏈供應鏈」的政策,來拓展商機。[4]

(本文作者林永法現為三泰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臺商張老師)



[1]陳信宏,兩岸經貿月刊20213月號,351期。

[2]曹以斌 陳仲興 劉曉霞,雙供應鏈成形臺商東南亞大擴廠,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0215fin006/

[3]劉佩真(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臺灣半導體左右逢源的情況難持久,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3081

[4]林震岩,美中新局對臺商海外市場開拓的影響與因應,兩岸經貿月刊20213月號,351期。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