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94 期 (2024年2月份)

中國大陸經濟復甦之路坎坷前進作者:高 長

中國大陸在疫情解封之後,經濟復甦的力道不如預期。儘管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去(2023)年經濟成長率達到5.2%,符合年初預定的目標,但影響經濟成長動能的「三架馬車」,也就是民間消費、投資和出口貿易等的表現都乏善可陳,經濟展望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譬如,民間消費在疫情解封之後,去年34月間曾出現報復性成長,但好景不常,6月份開始呈現斷崖式下滑。又如固定資產投資,自去年第2季開始也呈現逐月下滑現象,全年平均只成長3%,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甚至從5月開始迄今都呈現負成長。第三架馬車--出口,自20228月開始出現疲態後,去年第2季的衰退幅度逐漸擴大,第3季跌幅擴大至9.8%,一直到11月間出口的表現才略有好轉,但第4季仍然呈現負成長。

有效需求不足 通貨緊縮纏身

有鑑於去年全年三駕馬車的表現都顯得疲弱,加上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大都處在榮枯線(50)以下,非製造業PMI更呈現開高走低之勢,去年底跌落至50.4,外國直接投資(FDI)出現負成長,股市也跌跌不休,因此,有專家評論指出,去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最多只達1.5%,質疑官方公布的數據灌水。

姑且不論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真實數據為何,當下中國大陸經濟面臨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有效需求不足衍生的通貨緊縮問題。「通貨緊縮」主要表現在物價水準持續下滑現象,其中,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自去年初以來呈現逐月下跌的趨勢,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更是早自202210月即開始呈現負成長,且跌幅逐月擴大。未來如果物價繼續普遍下跌,或將進一步削弱中國大陸內需原本已經脆弱的信心,並加深市場悲觀的預期。

房地產市場低迷不振是造成中國大陸有效需求不足最大的關鍵。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全中國大陸房地產開發投資萎縮9.6%,較市場預期多0.1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跌幅9.3%;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房屋新開工面積分別下降7.2%20.4%;商品房銷售面積、商品房銷售額的跌幅較小,分別為8.5%6.5%;商品房貸售面積則增加了19%。這些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房市供給過剩、需求積弱不振等結構性問題猶存。

房市低迷不振 社會預期偏弱

房地產嚴重衰退產生兩個溢出效應,其一是地方政府財政。中國大陸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很大部份依賴土地出讓金,以及依靠土地和房產作為抵押舉債的平台公司;近期受到房地產市場衰退的影響,財政收入不足,不但無法藉由擴大舉債來刺激經濟,甚至不得不推遲或削減開支,導致財政緊縮效應。

其二是家庭消費。在中國大陸上,家庭總資產中房地產約占70%,房價財富與消費者信心呈正向關係;當房地產市場衰退時,房價走弱引發財富效應,消費信心下挫,家庭消費轉趨保守,尤其中產階級,大件家電、汽車等之消費明顯下降。另一方面,需求減弱會影響企業利潤,推高融資成本,並進一步影響信心和整個經濟的復甦。

展望未來,有別於中國大陸官方對於未來一年經濟復甦前景充滿樂觀的情緒,國際主要機構對中國大陸經濟前景卻沒有那麼樂觀。近期世界銀行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今(2024)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將從上年度的5.2%降至4.5%,預估的數值較前一次降低了0.1個百分點;世界銀行還預測,2025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將進一步降至4.3%IMFOECD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對今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預估值也都落在4.5%4.7%之間;中國科學院的預測最樂觀,估計可達5.3%,而國際投資機構摩根史坦利 (Morgan Stanley)的預測較保守,預估值只有4.2%

世界銀行看淡今明兩年中國大陸經濟前景,除了反映短期的阻力,也反映了日益增加的結構性制約,包括房地產業的困境未解、全球對中國大陸的需求疲軟、債務負擔偏高以及消費者信心動搖等不利因素。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也指出,房產市場困境繼續存在、地方政府債務與外部需求低迷等不利因素,將導致2024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

國際機構保守看待中國大陸經濟前景

此外,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公司去年12月初調降中國大陸政府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所持的理由也是地方政府債務飙升和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等問題。穆迪下調中國大陸信用評級,凸顯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前景乏力的風險,或將引起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大陸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感到不安,從而減少持有中國大陸資產。

儘管中國大陸經濟已見谷底,但新的一年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將「中國經濟無法復甦」(No China Recovery)列為今年全球經濟10大風險之一。由於中國大陸目前是全球第一大商品消費國,過去10年,中國大陸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率超過40%,中國大陸經濟疲軟意味著對大豆、石油、主要礦產品等大宗商品的需求萎縮,肯定會給全球經濟前景帶來壓力。

歸納而言,目前中國大陸經濟存在的風險與挑戰,首先是不斷增加的債務估計已佔國內生產總值(GDP)282%,比美國還高;家戶和地方政府被鉅額的債務所累,長期以來推動經濟成長的樓市繁榮和政府大量投資已難複製;地方債務過高,使中國大陸地方政府刺激經濟的財力下降,對未來憂心忡忡的家戶則更注重增加儲蓄。

其次是民間消費積弱不振。中國大陸民眾不願花錢消費,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持有的房產貶值了,另一方面則是持續三年的疫情「清零」政策和地緣政治因素造成經濟動盪,居民就業和收入不確定性上升,導致對未來的信心不足,影響家庭消費意願。

經濟復甦之路需要更深層次的改革配套

第三是房地產行業的債務危機仍在持續。近年來中國大陸當局對房地產行業大力整治,加上新冠疫情衝擊,導致房地產業的泡沫破滅,大型房地產開發商陷入倒債和面臨破產的困境,令人憂慮是否衍生更嚴重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场低迷不振,影響消費者信心和支出,並給上游供應商和債權人帶來更大壓力。

第四是通貨緊縮的風險。近期中國大陸CPIPPI雙雙呈現持續下滑之勢,顯示陷入長期通貨緊縮的風險上升。在通貨緊縮的環境下,消費者或將推遲購買計劃,因為他們認為未來的物價還會更便宜,而推遲購買或將進一步助長通縮,形成負面循環;對企業而言,通縮環境不利於營收、獲利,投資信心也會受到打擊。

有鑑於目前中國大陸經濟的處境,成長動能減弱、少子化、老齡化、人口負成長、青年失業率,以及消費需求減弱、房地產泡沫破滅等現象,與日本在1990年代初的處境極為相似,因而中國大陸是否會步日本後塵「重蹈失落的30年」覆轍,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樂觀論者認為,中日兩國國情不同,專制體制下的中國大陸政府可運用各種政策工具積極干預,或可避免經濟停滯;悲觀論者則認為,日本經濟停滯時人均GDP已超過4萬美元,而中國大陸此時尚處於中等收入水準,經濟停滯會使社會的各種壓力釋放,局面或將遠比日本糟。姑且不論孰是孰非,目前中國大陸經濟的處境的確難言樂觀,經濟復甦之路需要更多、更深層次的改革配套。

(本文作者高  長現為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榮譽教授、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