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95 期 (2024年3月份)

後疫情時期臺商的困境與挑戰作者:謝慶源

一、當前中國大陸經濟情勢

基於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房地產崩盤等影響,中國大陸的經濟環境出現變化。其影響大致可從三個方面來看。首先,對地方政府而言,疫情期間大規模的封城,已導致全國各地政府財政窘迫;加上房產崩盤,過去地方政府的收入很大程度依賴土地出讓金,如今地方不得不緊縮財政,並將成本轉嫁給企業。其次,對企業而言,中美貿易戰導致外銷型企業成本大幅增加,與此同時,企業的訂單降到只剩過去的三到五成。第三,民眾的失業率增加,消費力也大幅下降,去年6月,中國大陸青年的失業率高達21.3%以下將從三個臺商面臨較嚴重的問題進行說明,分別是土地問題、教育產業臺商的困境,以及出口轉內銷遇到的瓶頸。

二、土地問題

廣東臺商由於西進時間較早,且多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的方式投資。當初臺商與當地政府/村委會簽訂的使用期限是30年到50年不等,前者多已到期,後者也即將到期。對於租約已到期的臺商,過去臺商與地方政府還有洽談續約的空間,但近期地方政府因為用地需求增加,多強硬收回土地,不給臺商延長簽約時間。

對於租約還未到期者,照理來說企業有權進行土地交易。基於多數臺商到廣東是從事三來一補事業,並不是以法人的方式進入,在土地證書上僅擁有集體證。對這些臺商來說,由於集體證的所有權人是地方村委會,要變更需要經過村委會同意,容易受地方政府刁難,因此一般情況下,臺商會將集體證賣給本地人,由本地人去和村委會去協商,如此買賣的價格就偏低。

對於那些持有國土證的臺商,當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態勢好時,他們有較多機會進行三舊改造。現在則因為房地產供需不平衡,政府只批准工改工的改造方案申請。此外,最近廣東政府希望提前收回土地另作他用(如對濱海新區進行整體規劃),在賠償問題上也會刻意刁難企業,導致爭議很大。例如某地政府想收回一塊屬於電鍍業臺商的土地,照理來說政府徵地應該對企業進行賠償,但該政府卻指出該電鍍廠已嚴重污染土地,若要賠償,則業主必須把土地恢復成原來的土壤。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政府對公共工程、馬路、高鐵、綠地等的規劃,在徵收土地時賠償偏低,造成企業很大的損失。

三、教育領域

    在中國大陸從事教育產業的臺商經營越來越困難,包括民營學校和臺商子弟學校。首先,受少子化衝擊,入學學生越來越少。其次,國家資源投注在開辦公辦學校,如東莞市公辦學校增加數千個學位,壓縮民營學校的招生空間。第三,當地家長偏好一體化完全學校(從幼稚園一路讀上高中),造成非一體化學校在經營上出現困難。目前東莞臺商子弟學校的幼兒園平均少了兩班,但因為臺灣的高中學測成績在兩岸都承認,所以高中的招生反而增加,多開了兩班,這是臺商子弟學校的優勢,基本上還可以繼續發展。

四、內銷問題

    在出口轉內銷的問題上,臺商因為生產成本較高,難以與內地企業競爭。以大麥克為例,該公司是東莞臺商協會為協助臺資企業「外轉內」所設立的大賣場,裡面約有65%是臺資企業生產的商品。當時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很支持,但是因為我們的經營成本比沃爾瑪都高,所以沒辦法經營下去。臺商也曾嘗試透過電商(京東)營銷,但成效不彰,因為在電商平台上的廣告要排到前面,必須付給京東高昂的費用,臺商沒辦法承受。總的來說,跟內地企業競爭,口袋要深,本金要夠,否則很難生存。

(本文作者謝慶源現為小牛津教育集團董事長、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