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95 期 (2024年3月份)

中國大陸消費支出復甦的前景分析作者:高 長

(2023)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達5.2%,超出年初預定的5%目標,堪稱「符合預期」。不過,有論者指出,去年經濟成長達標是拜上個年度,也就是2022年成長率(3%)基期較低之賜,不值得讚揚。尤其幾項主要經濟指標,例如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全年大都處在榮枯線(50)以下;非製造業PMI呈現開高走低之勢,年底落至50左右;外國直接投資(FDI)出現負成長;股市也跌跌不休,因此,有論者質疑中國大陸官方公布的成長率或有灌水之嫌。

姑且不論去年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究竟為何,有鑑於房地產行業持續下滑,私部門投資呈現負成長,淨出口下降,地方政府支出又受到稅收減少的制約,中國大陸實現預期成長目標的全部重擔都落到了民間/家庭消費之上。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消費支出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高達82.5%,較上年的39.4%高出許多。

消費支出貢獻去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八成

儘管民間消費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值得肯定,但嚴格而言,是因為出口和投資無法扮演經濟成長主力引擎的角色所致。資料顯示,去年中國大陸民間消費只有在疫情解封後的34月間曾出現明顯的復甦,但6月份之後漲幅呈現斷崖式下滑,第3季的表現乏善可陳;第4季的漲幅雖有回升,但主要是拜上年度基期較低之賜。

疫情解封之後預期中國大陸民間消費因信心不足並沒有出現快速反彈。「五一」、「十一」等黃金周假期,各地旅遊景點人頭攅動,但人均旅遊支出仍低於疫情前水準,尤其反映人員流動的交通運輸等數據都在持續減速,消費者信心指數呈現逐季降低的趨勢。11月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結束了連續三個月的成長,出現溫和收縮,顯示消費者情緒依然脆弱。

中國大陸民間消費欲振乏力,主要是因歷經三年的疫情管控與地緣政治因素造成景氣衰退,影響居民就業和收入,家庭消費轉趨保守;其次是疫情持續三年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擴大,低收入階層之收入提升不上來,而高收入群體的儲蓄卻不斷增加,消費復甦力道大打折扣;第三是由於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居民長期以來養成習慣傾向多儲蓄,近年來經濟前景諸多不確定性,預防性儲蓄更是居高不下;第四是房地產市場蕭條,房價走弱引發財富效應,民眾房貸負擔增加,重創居民消費能力與信心。

消費者缺乏信心,導致民眾的各種經濟決策都轉趨保守,與過去30年的表現截然不同。最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大量貸款者不斷湧入銀行,申請提前還貸;而銀行為了避免優質、穩定且規模巨大的住房貸款萎縮,頻頻設置門檻限制提前還貸。住房貸款人提前還貸,出現所謂的「借款人消失」現象,加上近期低迷的民間消費,令人擔心中國大陸是否會步日本後塵,走向經濟停滯之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窘境。

消費信心不足拖累消費復甦力道

中國大陸經濟是否會重蹈日本覆轍陷入長期停滯,還有待觀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大陸經濟的處境相較於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遭遇的問題有諸多相似之處,除了「借款人消失」的現象,還包括面臨少子化、老齡化、人口負成長等社會問題,消費需求減弱、房地產泡沫破滅則是另一個無法忽視的相似點。

悲觀者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認為,中國大陸不太可能成為下一個日本,處境可能更糟,因為與當年的日本比較,中國大陸的生產力、人均GDP水準還落後一大截。不過,也有論者認為,中國大陸經濟不會出現長期停滯的局面,因為中國大陸的大政府體制不同於日本,在資源配置上中國大陸政府可以運用國有企業的投資支撐經濟景氣和支持產業升級,在處置各種經濟問題上「政府」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當下中國大陸經濟面臨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消費需求減弱、有效需求不足,並進一步反映在通貨緊縮問題上。「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準持續下滑現象,中國大陸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自去年7月以來只有8月出現正成長(0.1%),今年1月降幅甚至擴大至0.8%,創下200910月以來最長頹勢;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更是早自202210月即開始呈現負成長,連續16個月,且跌幅逐月擴大。未來如果物價繼續普遍下跌,或將進一步削弱中國大陸內需原本已經脆弱的信心,並加深市場悲觀的預期。

中國大陸在去年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曾不避諱地指出,當前經濟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等問題。

中國大陸官方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顯示,2022年消費者信心處於1990年以來的最低點;居民消費信心不足問題如果演變成為長期行為,有可能進入臺裔美籍經濟學家辜朝明所稱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情境,那麼中國大陸的經濟復甦前景將更加黯淡。因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指出,現在最要緊的目標是刺激居民消費。

政策聚焦激發潛能消費

為了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由於影響消費支出的重要因素在於居民的就業和收入,早在去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即提出,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

經濟學人智庫(EIU)指出,中國大陸政府需要採取更果斷的行動大幅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消費,譬如增加居民消費補貼,或以家庭為重點的財政移轉支付;中長期而言,則應致力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解決M型消費結構的問題。疫情前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上仍然有超過10億人口的人均GDP4,500美元以下,其中大多是居住在農村,提升這些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準,已成為釋放消費需求潛力最迫切的課題。

如何激發有潛能的消費?中國大陸商務部提出今年的工作重點,首先是辦好「2024消費促進年」活動,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促消費活動;其次是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支持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第三、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促進汽車、家電消費,擴大家居消費;第四、推動擴大服務消費,舉辦「服務消費季」活動,擴大家政服務消費;第五、優化消費環境,逐步完善步行街、智慧商圈、便民生活圈等城市商業體系,發展農村電商,構建設施完善的農村流通網路。

顯然,今年提振消費是拉動經濟成長的重點,消費復甦的前景或可期待。今年消費支出的表現,關鍵在於中國大陸促進消費的政策效果,能否從去年強勁復甦的餐飲、影院等服務消費領域擴展到零售、房產、消費性電子和汽車等領域。去年「雙十一」期間大型促銷活動中發現,消費者多轉向價格更低的平台或購買小包裝產品,高端產品不論品牌的平均售價都明顯下滑,顯示消費升級的邏輯正在淡化;未來一年,旅遊、餐飲、奢侈品/箱包、美妝、體育用品等可望延續去年的旺勢,實現雙位數成長。企業宜聚焦在低線城市,並加強開發新產品、開拓海外新市場的能力。

(本文作者高  長現為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榮譽教授、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