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勤兩岸分進搶單 從虧損到EPS十年高

刊登日期:2021/5/19 下午 02:25:00 資料來源:今周刊 1274期
黃亦翔在內的新團隊接手後,積極開源節流調整體質,除了把接單的毛利率目標設定在希望能超過三○%,也積極調降內部營運成本、整頓中國產線,另外也加碼台灣,透過兩岸分進合擊搶訂單,「我們認為兩岸的市場同時重要,策略上不是將所有重心放在中國,台灣也要有完整的產線,而且兩岸的定位還要更明確,才能讓和勤脫穎而出。」「原本美系能源車的產品,是交給印度的精密沖壓廠來做……。」黃亦翔透露,和勤並非美系能源車第一個供應商,主要是先前廠商的產品良率很差,只落在六成左右,反觀和勤卻有近九九%的良率,成了順利握穩訂單的關鍵。原來能在能源車市場脫穎而出,全靠和勤找到自己的兩大利基點,黃亦翔分析,和勤過去在硬碟、汽車兩大沖壓件上有深厚基礎,當全球電動車開始受到矚目時,剛好和勤具備電子零件的精準度,產品要以零不良率出貨外,也有汽車零組件出貨與驗證等與客戶溝通經驗。其次的優勢則是提供一條龍的製程,他補充說,和勤在製程上能從開發模具、沖壓、熱處理、加工、焊接等流程,幫客戶做到一條龍的服務,如此一來能夠減少製程外包衍生出來的風險與成本,還能掌握訂單交期,乃至於產品的良率控管,這也是和勤在能源車事業能夠快速發展的主因。和勤卻從開模、沖壓、熱處理、焊接、電鍍等都能自己做,「時間上就大幅縮短到三十五天,良率掌握度還更高,這就是我們的優勢。」黃亦翔解釋,和勤兩岸產線必須獨立運作,未來中國將全力發展能源車事業,硬碟的部分則由台灣廠負責。在擴充產能、衝刺營收同時,能否繼續搶下更多電動車和硬碟廠等重要客戶訂單,並維持毛利、利潤率,是和勤能否浴火重生的另一關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