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開徵淨零賽局鳴槍 東元:不是排碳大戶也受影響

刊登日期:2022/9/24 下午 03:00:43 資料來源:中央通訊社
電機大廠東元ESG推動辦公室執行長林弘祥解釋,東元的減碳動機,不可否認是源起客戶要求,因為集團布局國際市場,當年北美客戶提出高效率馬達要求,公司分析背後原因一定是為節約能源,而這又與碳排息息相關。嗅到市場需求起了變化,林弘祥說,東元2007年發表「TECO GO ECO」減碳護地球宣言、2013年起自發性做台灣地區的溫室氣體盤查,同時著手優化製程、試著降低排碳,2021年更在中壢廠設置太陽能再生能源發電設施,取得自發自用綠電憑證發行資格,並針對空調產品導入綠色環保冷媒。林弘祥認為,供應商會受碳稅費機制影響,多少可能轉嫁,對東元而言,間接成本恐上揚。他進一步說明,排碳大戶多數是大企業,可能較有能力吸收碳費支出,或是因占有市場,可轉嫁至下游客戶,但下游端大多為中小企業,且以從事外銷為主,若成本壓力過大,到了海外,競爭力恐受影響,宛如「兩面夾擊」。碳費影響的不僅是排碳大戶,中小企業也難逃碳定價帶來的衝擊,林弘祥認為,台灣碳費可採取階段式推進,從低價開始、不要一次到位,訂定明確時程及該時程適用的費率,讓企業得以緩衝因應。工總指出,國際能源署(IEA)評估已知技術對減碳的貢獻,成熟技術僅挹注26%,也就是說,以現有成熟減碳技術,不足以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工總建議,政府可先端出「具體可行」的減碳路徑與能源配比階段性目標,產官學公開討論合理費率,並以「先求有」低門檻費率入門,再滾動調整,最終邁向全產業適用的方式,課徵碳費,並公布收入實際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