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神祕富豪投資26億減塑 石油做的塑膠也能分解

刊登日期:2020/8/6 上午 11:04:53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指出,全球興起了一波生物可分解塑膠的需求,成了不可逆的大趨勢,因此他投資了26億元,研發自主技術、蓋了一座生物可分解塑膠(PBAT、PBS)的工廠。PBAT、PBS解決了使用糧食作物作為原料的問題,也讓傳統石化廠研發方向朝著可分解、永續的方向走。其實,26億元蓋一座商業化工廠並不便宜,是傳統塑膠廠的數倍以上,因此長春的PBAT、PBS的價格是傳統PE(聚乙烯)的二到三倍。雖然長春剛開始量產就有了訂單,單一客戶就買了160噸,但跟傳統塑膠動輒數萬噸相比,這樣銷售量並不算特別高。所以林書鴻說,要推廣生物可分解塑膠需要政府法令、消費者支持,石油做生物可分解塑膠是未來,卻不是馬上就有的未來。長春集團從不上市,靠自己的力量擠進了《天下》台灣50大企業集團,林書鴻最大的強項就是研發,不斷地開發獨特性的產品。林書鴻的另一個創舉是長春位於雲林麥寮的廠區,收集了鄰近工廠排出的二氧化碳,用來做為年產80公萬噸醋酸廠的原料,一年減少的二氧化碳達到16萬公噸,相當於408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碳吸附量。回收二氧化碳、生產生物可分解塑膠,林書鴻的這些投資,代表石化工業正朝著協助解決地球問題的方向走。但最終關鍵還是在消費者,不僅要願意用、還要懂得怎麼用,這種可分解塑膠不是隨意丟就能分解,必須要回收集中堆肥環境才能分解,也絕不能跟傳統塑膠混在一起回收。搶救海龜、解決海洋垃圾的問題,必須大家一起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