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敢併購營收大2倍的美國客戶?碳粉匣老廠:我們不想等死

刊登日期:2019/8/13 下午 10:23:47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679期
向來總是一步一腳印、單打獨鬥的上福,在2017年啟動成立41年來第一件併購案,斥資近30億台幣,收購美國影印機耗材通路商Katun。年營收不到Katun的三分之一,它為何敢以小搏大?「很多人都說,這是小蝦米對上大鯨魚……,但我們不想做困獸之鬥,在那邊等死,」黃懷德強調,Katun原本就是上福的大客戶,併購下來,至少先確保40%營收不會被對手搶走,更進一步擴展歐美市場,整合產業鏈,打通製造、通路、品牌環節,取得訂價優勢。由於併購,上福去年開始認列Katun營收,年營收比前年成長3倍。但在併購前,Katun雖然在全球123國擁有1萬多家客戶,卻因為私募基金管理不當,負債超過12億元。「他們不懂這行,經常借錢投資,結果賺的錢都被利息吃掉了。當我們買下這家公司,就馬上把債務全部還清,一切重新開始,」上福全球科技總部,第二代接班人、執行副總經理黃懷德表示。「不要一下子就想搶主導權,從台灣派人過去接管,很難無縫接軌,他們如果知道自己的工作要被搶走,勢必會抵抗排斥。最重要的還是用美國人管美國人,但要有一套監督機制。」黃懷德舉例說明,每個月經營會議上,他會按照不同市場區分,將財報中的營收、毛利、淨利、管銷費用等數字攤開檢視,並且進行歷時比較,一旦有市場表現異常,就會被要求限期改進,持續追蹤改善狀況,「數字會說話,用數字證明讓他們緊張,如果不調整,那大家就抱著一起沉船。」例如,過去美國採購人員一年只向供應商議價2次,造成採購成本偏高,上巿接手後則改成每次議價,每年至少節省數百萬美元。同時重整組織,計劃將研發單位移回台灣,美國只保留業務和行銷,提升經營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