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帶台灣企業轉骨 電動車大聯盟MIH如何成功? 這3大關鍵得先搞定

刊登日期:2021/3/31 上午 09:15:00 資料來源:《今周刊》第1267期
鴻海帶台灣企業轉骨,電動車大聯盟MIH如何成功?關鍵有三。關鍵一》從設計走向量產。過去,華創車電在裕隆時代,即有將LC油車平台改款成LE電車平台,並交由裕隆旗下租車公司格上租車做使用的經驗。現在華創在花落鴻海的情況下,這些產品自然都成了現成的嫁妝,成為鴻海想短時間量產C級距電動車的最大依仗。雖然華創過去沒有研發巴士的經驗,但有業界人士分析,電動巴士技術相較於乘用車來說難度較低,再加上台灣有將巴士轉電動的政策需求,這都是MIH聯盟為何優先推出這幾款車型的原因。只是政策上鼓勵技術自主,鴻華先進必須先取得交通部認證,才能拿到大巴補助,否則就必須自己打出海外市場,因此,為何要在短時間內從設計走向正式量產,對鴻華先進的經驗與能力是一大考驗。關鍵二》電動車最重要的關鍵「軟體」。軟體正是想要成為電動車「安卓」(Android)的MIH平台,甚至是鴻海最缺乏的部分。尤其翻開MIH聯盟會員組成名單也可以發現,軟體業者只占其中的10%。雖然MIH主打開放平台,但仍然需要有出色能力的廠商加入,才能幫平台加值。MIH聯盟是否能建立軟體優勢,攸關著未來聯盟的客戶產品是否能夠「賣得動」。因此,是否能爭取到更多相關軟體廠商加盟,是值得關注的第二個重點。關鍵三》則是鴻海在MIH聯盟內所扮演的角色。鴻海是否將充當統籌所有系統的一階廠(Tier 1)?若是如此,供應商須將系統組裝的任務交由鴻海,供應商只能限縮為單純的零組件業者,加上鴻海將投入某些關鍵零組件或模組研發,如何做到劉揚偉口中的「中立」,在這次MIH聯盟會員聚會中,這些都沒有明確的規則制定,甚至是未來供應商之間如何協調、會員最想知道的資訊都未揭露。MIH聯盟要如何制定規則、端出成績說服會員,將是MIH聯盟短期內需要苦惱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