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鴻海1.7兆電動車豪賭|為何裕隆做60年沒成功,它卻有機會?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刊登日期:2021/3/17 下午 07:55:23 資料來源:商業周刊1740期
MIH聯盟不到兩季已有超過千名成員,鴻海的盤算是,要擾動這個由百年大廠占據的戰場,「先有人,才有場」。「(鴻海)要用這個平台聲勢,去說服車業的人,」MIC資深研究總監周維忠指出。鴻海想藉台灣零組件商的勢,成員們也想靠鴻海造的場。如提供空中升級及遠端診斷技術的科絡達,目前已切入中國東風、吉利等車廠,其想透過鴻海,再爭取如拜騰、Fisker等客戶。「想找更多出海口,鴻海有這麼多資源,若連它都做不起來,我想國內沒什麼人能再繼續造車,」科絡達執行長吳柏儀說。過去,鴻海擅長的是垂直整合,現在攻電動車,改由建立聯盟,著重夥伴關係。鄭顯聰形容,MIH聯盟就像是漏斗,先廣邀眾人參與,之後,會把逾千家公司,以品質、交期等分類,找出各家適合的價格帶,區隔車型、市場,再把會員導到不同出海口去。法人普遍認為,鴻海對於電動車的布局,將在2023年逐步反映在營收,其中的檢驗點,就是2月從Fisker所獲得的25萬輛年產量訂單。現在鴻海的主要競爭者,是歐美也在做電動車代工的麥格納。鴻海的勝算在於,它過往40多年在電子零組件的製造基礎,加上速度跟彈性高,對還在變化中的電動車產業,是有相對利基。但它得跟時間賽跑。電動車從規畫、設計,到原型車出來,最起碼要4年。連去年底傳出的蘋果車,零件廠今年開始送樣,也要等到2024年才有機會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