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也看好的國產電動巴士 ,被哪三道逆風絆住未來?

刊登日期:2021/8/26 上午 11:53:29 資料來源:遠見雜誌2021 / 09 月號
近半年來,鴻海攜手裕隆的鴻華先進,打造的首輛實體車就是電動巴士。在關鍵零組件方面,東元、大同爭相投入電巴馬達開發;工業電腦龍頭研華,十年耕耘有成,獲越南VinGroup青睞,提供電巴車輛控制系統完整解方。明明眼前商機誘人,甚至吸引大咖業者,像是鴻海、漢翔跨域參戰。政府棍子與蘿蔔齊下,為何至今快一年了,成績單仍如此難看?添購電巴後,得自建充電場站與設施,無疑是要客運業者「自建加油站」,「業者很願意配合政策,但為了生存,必須評估實際營運成本與效益。」若觀察台灣現況,電巴要普及,還得克服三道逆風。逆風一,大面積場站稀缺。電巴場站除了停靠調度,還得規劃充電設施,市區寸土寸金,業者根本找不到合適的調度場站,也不敢輕易建置車隊。逆風二,充電場站建置難度太高。要營運電巴車隊,客運業者即使解決場站土地,還有充電難題。一輛電巴充滿電約100度,相當於20個家庭的用電量。試想,夜間數十輛巴士同時充電,怕衝擊電網穩定,台電勢必得另拉饋線,沒有政策引導介入,要客運業者自行申請,無疑是天方夜譚。逆風三,電池壽命有限,電巴妥善率不易維護。業者透露,電巴補助款中的四成,是視實際營運妥善率分期撥給,立意雖好,但電池受限於技術,壽命有限,置換成本高,都讓客運業者躊躇不前。陳勝光疾呼,電池技術與產業自主已是國安議題,台灣從電池原材料到電芯,都有業者投入開發,規模雖不及外國大廠,但政府應重新思考,如何藉由補貼電巴國產化機會,讓產業練兵,也才能替台灣留下關鍵的「國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