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電池芯中心 後年量產

刊登日期:2022/6/16 上午 02:30:00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經濟日報
鴻海高雄電池芯研發暨試量產中心昨(15)日正式動土,將投資60億元,年產1.27GWh(10億瓦小時)電芯產能,2024年量產,主攻電動巴士、乘用車及儲能等應用,擺脫關鍵元件高度仰賴國外進口的緊箍咒。這不僅是鴻海電動車與能源布局的一大步,更是台灣自主打造電動車關鍵材料的里程碑。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高喊「希望在台灣打造一條龍的電芯產業鏈」,將結合上游材料、中游電芯、下游模組,打造電池在地供應鏈,盤點台灣電池產業,過去在中游「電池芯」能量相當缺乏,不只鴻海,台泥、台塑等大廠都積極加入。專家直言,隨著指標企業投入該領域,台灣電池產業最後一塊拼圖終於補齊,尤其電動車電池良莠攸關整車續航力與安全性,一旦台灣也能建立自主電動車電池相關供應鏈,未來對整體電動車產業發展將如虎添翼。鴻海位於高雄和發產業園區的電池芯試量產中心,預估將投入60億元,目標2024年第1季量產,將提供電動巴士、乘用車及儲能等電池芯應用初期導入時的需求,產能可超過1GWh,未來將視台灣國產化電芯的市場需求持續擴充。劉揚偉說,和發電池芯研發暨試量產中心,將先聚焦在磷酸鋰鐵(LFP)電池芯,因為安全性比較高,現在的量產性也比較好,目前也在研發固態電池,預定2024年量產。除了和發產業園區電池芯基地外,鴻海也將進駐橋頭科學園區打造國家級自駕車聯網試驗場域,並結合高雄在金屬材料及精密加工等相關產業的基礎,為推動高雄電動車產業鏈,持續提供龐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