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為何跨足電動車、衛星?高燦鳴:反映兩大轉變

刊登日期:2023/11/15 下午 10:10:00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經濟日報
轉型一:跨出消費電子領域---鴻海甚至請來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助陣,展示雙方合作開發的「AI工廠」,即用來彙整、處理資料以供AI用途的伺服器,瞄準的客戶不是買iPhone或PlayStation遊戲機的消費者,而是準備投注巨資開發AI應用的工業界企業主管。由此可見,鴻海現在著手進行的計畫,絕不只是在全球電動車市挑戰特斯拉和豐田而已。上周末,鴻海首批自製低軌衛星「珍珠號」搭乘SpaceX獵鷹9號順利發射成功,更把鴻海新未來推向另一階段。鴻海這兩顆衛星無利可圖,而是用來展示自己有精密技術能力,能夠打造「在星際間飛行的電腦」,那種裝置必須堅固、可靠,且能克服太空旅行的種種挑戰。轉型二:擁抱企業客戶---絕大多數消費者都不會買衛星,但工廠、卡車、船隻、飛機和物流供應商會買,他們愈來愈倚重衛星,以確保資訊流順暢。兩顆「珍珠」低軌衛星,向外界展示,鴻海在寬頻通訊與次世代網路的技術能力。繼個人電腦(PC)、行動電話、筆電和智慧手機之後,下一波科技浪潮會是什麼?這正是全球科技公司正設法解開的謎題。汽車製造商、衛星公司、工廠業者和基礎設施供應商,無不快馬加鞭試著調適。特斯拉(Tesla)幾乎獨占了電動車市場將近十年,但現在每一家大型車廠也堅稱擁有一席之地。這讓鴻海看見機會,於是發表了一系列電動車,從小客車、休旅車、農用曳引車到巴士都有。但真正賺錢的東西隱身車子內部,包括線纜、零組件和微處理器,現代車缺這些零件無法運轉。多年來,零件市場幾乎全保留給汽車製造商和直接供應商產業;但現在,電子公司也想要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