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竟是上海灘的隱形冠軍?堪稱零售業公敵,在星巴克隔壁賣咖啡照樣賺錢

刊登日期:2019/11/19 下午 02:01:27 資料來源:商業周刊
除了細緻的街頭工作,上海全家也善於在求穩的前提下進行「微創新」。比如,上海的全家便利商店一開始就堅持全部24小時營業。回憶當時的由零到一,全家執行長特別助理童偉國表示,來得早還要來得巧,他認為全家去上海正是時候。全家對於便利的理解一直簡潔清晰:「Always new & fresh」。「新鮮」,和今天新零售們所講的新鮮,並無商品力意義的不同,不同的只是場景。全家做起咖啡來也是認真的。不僅門店採購了昂貴的進口咖啡機器,門店店長須經過咖啡師的資格培訓。「我們有數據統計,星巴克和全家的門店開在一起,兩邊的生意都會更好。買一杯就走的請來全家湃客,坐下來談事的可以去星巴克。」童偉國說。用全家人的話說,全家非常願意時常「重繪」自己,但是全家也從來不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因為某件事是風口就ALL IN,或者為了外界而迷失自己。對於擴張的問題,童偉國指出,時機非常重要。一個重要的考慮是,阿里巴巴開始成為超級巨頭,極大地拉動了高薪人才落腳杭州。「從全家的理念說,全家每進入一個都市,就希望能夠成為前幾名,沒有把握,就不去。」童偉國說。擴張只是一個外部動作,而固本才是內核。這個「本」對於全家就是「永續經營」。每一全家員工從進入公司開始,就會不斷聽到「永續經營」這4個字,小到力行節約,桌子上沒喝完的礦泉水自己要帶走;大到認真做好每一個門店,力求都能自負盈虧,都在此列。在外界看來,全家顯得保守了。「全家有時候比較前進,但是有時候也比較保守,為什麼?因為我要賺錢,我後面不是資本,我是實實在在的實業。要確保我的加盟主合作報酬提升,要確保我的企業能夠賺錢,永續經營。」大陸全家執行長林建宏稱。當然,全家之前進入了一些市場,也都有培育期。對此林建宏表示,「我可以拿這一塊區域養另外一塊區域,一個店來養另一個店,可是我要確保我這個企業是賺錢的。如果有資本燒錢,燒個幾年,全家可能就有1萬家店了。可是我們不是的,我們希望每個店都要賺錢。」用兵謹慎的全家,從來不會勞師襲遠。全家在早年的擴張中,有個明顯特點是「先密度後規模」。希望是圍點打密,形成店群的品牌效應,不給對手競爭空間,有利於提高物流和供應鏈的效率。所以全家在整個華東地區的優勢一直比較明顯,這種優勢又反過來促進後端供應鏈包括鮮食工廠的發展,形成一個良性的閉環。至少對於現在的全家,看得見的「對手」,前後來過三波人,電商、外賣、新零售孵化的新物種。當然這些也是全零售行業面對的挑戰。便利商店與外賣的最大不同,在於自主研發能力。研發更多年輕客群喜歡的自有品牌商品。在商品力上不斷重新定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