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的「陸客」紅利不再!中國官方砸150億助中芯背後 台灣半導體業者該省思的事

刊登日期:2021/12/1 下午 12:40:00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 今周刊
隨著中芯被美國列入黑名單,其追求先進製程的路,就此被斬斷,未來該公司能夠發展的技術,只剩28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當中國以國家之力金援「中芯」,首當其衝的,自然是3年前已撤守先進製程、專注成熟製程的聯電了。預估到了2024年,中芯的成熟製程產能將較今年增加2.4倍,而排名第2,則是隸屬華虹集團的「上海華力」,預估產能將成長至多120%。「當中芯、華力發展起來後,中國的IC設計廠就會把投在聯電的訂單,改投在中芯跟華力,」觀察半導體產業多年、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向我們分析,「所以未來這個事情(中國半導體廠擴產),對聯電影響是大的。」儘管以過去1年中國半導體廠「爛尾樓」事件頻傳、建廠跳票的紀錄來看,未來中芯等業者的新產能,是否會如期投產?仍是未知數;但,台灣半導體業者仍得思考,既然提升純本土「自製率」就是對岸發展半導體的主旋律,又該怎麼遠離風險?「對標」國際大咖,或許是一條路。以賽亞調研副總經理陳逸萍指出,半導體產業的特性除了資本密集外,另一個特性,就是技術密集,事實上,即使台灣的IC設計龍頭聯發科,去年的研發費用,仍落後其同業高通、輝達、博通,「台灣廠商要有一個思惟是,如果我要在我的領域成為世界第一,那我的研發費用要多少?」吳金榮也表示,中國品牌在手機、電視強勢的市占率,將導致未來可能由下而上,導入由陸廠設計、製造的半導體,未來,台灣的半導體廠能走的路,「就是發展特殊製程與功能,像格羅方德就發展AI(人工智慧)晶片,或是開發CMOS(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DOMS(雙重擴散金氧半場效電晶體)的高壓製程,這些投資都沒那麼大,而且還可以綁一些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