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東進軍北美的背後盤算

刊登日期:2019/1/11 下午 05:31:26 資料來源:財訊雙週刊
遠東新的德州工廠標案,背後有兩大戰略意義。第一個戰略,分散產地風險,遠東新上海與蘇州廠只能跟著價格戰,但是對於母公司而言,想的是多一個產地、多一分保險。第二個戰略,則是有助於美國內、外銷的彈性調度。遠東新、Indorama與Alpek取得工廠地點,位於墨西哥灣並靠近美國西岸,這有兩層好處,第一,位在墨西哥灣,意味著方便出口,可以往外銷售到中南美洲,擴大遠東新銷售版圖。第二,美國西岸相較於東岸,運輸成本較低、PET需求量較大,亞洲1年出口到美國PET產量約25至30萬噸,多數是供應西岸內需市場,這座工廠將有效達到部分進口替代。雖然遠東新拿下進軍美國關鍵門票,仍有3大挑戰。挑戰一,目前遠東新、Indorama與Alpek各出資1/3,產能分配權也是1/3,未來對於工廠管理與發展主導性,恐存在模糊空間。 遠東新、Indorama與Alpek是既競爭又合作關係,3方要如何協調,恐怕是一大課題。挑戰二,三方合作的德州工廠規畫在2021年投產,110萬噸PET產能將投入市場,預期在美國當地掀起價格戰,即使發動者不是PET業者,但是下游客戶飲料業可能透過「假議價、真降價」方式,間接逼迫PET供應商讓利。挑戰三,遠東新、Indorama與Alpek已經投入11.2億美元取得工廠所有權,不過德州廠為在建工程,3家後續還要再投入興建費用,這也是當初外界猜測,遠東新考慮到投資規模龐大,必須聯手同業的原因之一;屆時投產後,折舊攤提負擔沉重、產品毛利偏低情況,德州工廠的回收期長,恐將影響遠東新的獲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