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宏觀調控造成中國大陸內需產業的發展「暫時」減緩,但是對於電子業而言,似乎沒有這層疑慮。根據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大陸當地電腦銷量繼續高度成長。手機市場方面,許多國際大廠為降低生產成本與貼近市場,紛紛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大陸,這也是造成外商投資金額節節高升的主因。在國際大廠蠶食鯨吞中國大陸市場時,當地的本土廠商在政府支持下積極擴產,使得中國大陸行動電話年產量快速增加。半導體產業方面,中國大陸銷售成長速度最快,主要原因在於高經濟成長誘因、龐大的內需市場以及政府政策做多等因素。同樣地,LCD產業也因為政府做多心態,鼓勵廠商成立產業專區,如今已在蘇州形成初步規模,關鍵零組件廠商順利進駐,使得蘇州LCD產業重鎮的輪廓逐漸浮現。雖然大陸電子業的發展潛力廣被看好,但是仍有許多不利因素等待克服。首先從通訊市場來看,中國大陸欲發展3G的口號已喊多年,且也已經制定出TD-SCDMA的自有規格,但通訊產業市場仍瀰漫不確定性。在半導體產業,目前中國大陸檯面上的晶圓代工業者,多有與國際大廠達成協議,以產能換取技術。在LCD產業方面,雖然蘇州光電園區風光成型,外資大舉投入,但需求何時才會引爆,這些疑慮在短時間內應該無法解決。此外,台灣電子業被韓國甩開,處境已經夠慘,豈料大陸政府決定針對關鍵技術扶植民族企業,大陸企業急起直追的迅猛態勢,也讓台商大感不妙。大陸企業對台商全面反攻,並不只限於大陸政府在本土市場扶植民族企業,還包括大陸公司開始參股台灣企業,以及大陸公司直接向台灣股市進軍。兩岸企業的攻守易位,不但意味著大陸企業的強勢崛起,同時也意味著台灣的產業升級轉型,已經到了迫切時刻。 |
雖然中國IC業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困擾中國代工廠的設計服務能力的提升依然步履蹣跚,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沒有一家公司有這個技術能力以及市場領導力,來營造半導體生態系統。中國的製造能力都是根據國外的生態系統來設置,非常被動。假如有一家技術能力與市場拓展能力強的公司能夠承擔這一責任,加強與系統公司的整合,中國是有機會的。中國IC設計業、製造業、封測業與國外主流水平差距都在拉大。設計業的核心是應用系統創新,在生態系統競爭上中國沒有優勢,設計業突破性發展可能性在縮小,而且營業額整體差距大。中國IC製造業水平與國際水平相比差距是有目共賭的,差距也在拉大,包括新工藝與特種工藝差距較大。封測業也面臨同樣的情形,因為測試設備核心是國外的;高端的封測要麼是依賴國外的公司,要麼國外企業來中國投資的企業。中國的封裝水平在精密工藝與自製設備上沒有很強競爭力,造成在電子產業鏈與半導體產業鏈融合的形勢下失去了再創新能力。 | ||||||||||||||||||||||||||||||||||||||||||||||||||||
|
中國聯想與台灣宏碁,分別代表兩岸最有價值的電腦品牌,二者在最近幾年的迅速興衰,頗能反映兩岸IT產業的消長。宏碁也有過光輝歲月,早年不但是兩岸電腦先驅,還曾長期遙遙領先聯想。宏碁主攻歐美市場,聯想深耕中國市場,但從2000年起,中國電腦市場開始迅猛崛起,每年銷量成長率高達30%,反觀全球電腦銷量成長率只有10%,儘管宏碁在2000年後也轉向中國市場急起直追,但受限於大陸政府保護民族工業政策,中國大陸市佔率只排名第五,聯想則始終保持中國電腦第一品牌,市佔率高達30%以上。中國政府的民族工業保護政策,聯想獨享中國市場繼續暢旺利多,從此逆轉崛起成為全球電腦大廠。聯想的反敗為勝,迅速崛起為全球電腦龍頭、乃至未來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全球品牌,已經顯現出兩岸IT產業消長的警訊。中國企業在政府保護民族工業政策下,相對容易掌握市場優勢,如能在本土市場和雄厚資金的基礎上,善於利用國際併購取得技術和全球通路,顯然更有機會成長為全球製造龍頭。 | |||||||||||||||||||||||||||||||||||||||||||||||||||||||||||||||||||||
|
中國光電產業已初步形成以廣州、佛山、深圳、汕尾、東莞等廣東城市為主的LCD和OLED產業基地,以東莞、深圳、惠州、江門等城市為主的LED產業基地。特別是在LED領域,珠三角是中國最大的LED封裝基地。深圳是大陸最大的LED封裝、應用生產聚集區。從企業集聚看,深圳LED企業分佈在上游襯底材料、外延片,中游晶片、封裝,下游應用及配套材料、加工及檢測設備等各環節,也已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大陸光電產業空間演變趨勢將出現四大特點,包括:光電產業規模將不斷增大,產業結構也會得到不斷優化;呈現「從沿海到內地梯度轉移」的演變趨勢;另外,地方政府的意志將成為產業匯聚的推動力之一;以及不同區域的產業發展將逐步呈現一定的差異化。此外,台灣虧損最慘烈的4大慘業中,光電業包辦了3席(面板、LED、太陽能),這也嚴重衝擊光電系的出路。台灣由盛轉衰的主要關鍵,就是中國重金挖角台灣人才團隊,在對岸快速複製這些產業,並且以政府補貼為靠山,不計虧損低價傾銷,拚命擴產展開流血競爭。展望未來,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好消息是中國在太陽能、LED產業自食苦果,指標廠商紛傳破產倒閉,歐美國家也祭出反傾銷制裁,迫使中國政府出手整頓,削減過剩產能。但是占台灣科技半壁江山的面板業,前景陰霾重重。而中國本土觸控業者崛起,也動搖了台灣業者的優勢。 | ||||||||||||||||||||||||||||||||||||||||||||||||||||
|
中國大陸通訊產業歷經了由封閉到開放的產業發展歷程,不僅在產業競爭結構上完成解構,政策上更逐步確立要以下一代行動通訊、物聯網、三網融合等作為下一世代的通訊產業發展方向。除了確立下一世代通訊產業發展的方向,中國大陸通訊產業一方面面臨由世界製造工廠往世界市場轉變的產業變局,一方面通訊產業的產業鏈也持續由製造環節往上游的關鍵元器件和下游的品牌、應用服務等不斷擴張,產業結構正歷經前所未有的解構與重組。首先,中國大陸如中興、華為等領導品牌網通廠商,在產品線逐漸完整、研發實力逐步提升之下,已成為全球領先網通設備品牌業者,帶動中國大陸網通代工廠商近年來挾著優異的成本控制能力,與低價競爭策略,逐漸對台灣通訊代工廠商形成影響。其次,中國大陸通訊產業結構持續升級與轉型,產業經驗快速累積,呈現跳躍性成長,持續往上下游延伸、發展,因而衝擊現在台灣與中國大陸產業現行兩岸「台灣接單、大陸生產、銷售全球」的垂直分工模式,既有供應鏈可能受到衝擊。第三,台灣廠商過去在中國大陸以外銷製造為主,在地化經營程度不強,隨著歐美等區域景氣影響,以歐美為主要外銷地區的台灣廠商受傷更重,再加上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崛起,外商及大陸企業加速進入內需市場腳步,台灣廠商面臨雙重挑戰。 | ||||||||||||||||||||||||||||||||||||||||||||||||||||||||||||||||
|
中國大陸電子零組件(部件)產業首先於1990年代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開始發展,2000年以後逐步向長江三角洲地區擴大,2005年從北部擴大到了渤海沿岸。2011年前後,因沿海地區市場接近飽和狀態,部分廠商開始將生產基地遷往西部。從中國各地區電子部件產業的發展情況來看,以京津為中心的華北地區在中國總體產值中所佔的份額最低。但具有大學等學術研究機構較為集中、優秀理工類人材最多的優勢。其弱勢在於最終產品等下游企業非常少。而華南及華東地區生產的電子部件佔總體的三分之二以上。在華南地區尤其是廣東省,電子部件生產基地非常集中。這裡也是台灣地區企業在中國大陸最先進駐的前沿陣地。另外,上海、杭州、昆山及蘇州等華東地區,則是計算機和手機的主要代工生產基地。該地區發揮接近於下游產業生產基地的地理優勢,形成了印刷電路板、被動部件及連接器等產業的生產基地。 | ||||||||||||||||||||||||||||||||||||||||||||||
|